每個週六,是來賓市忻城縣北更鄉塘太村“兒童家園”園長藍紹會最忙碌的一天,因為這天前來玩耍的孩子最多。這個“兒童家園”一成立,便成為村裏留守兒童放學後和週末最喜歡去的地方,藍紹會成為40多名留守兒童的“愛心媽媽”。
在廣西的一些農村和社區,長期以來兒童普遍缺乏合適的活動場所和有效的關愛和指導,“兒童家園”的出現使不少兒童有了一個課堂之外安全、舒適的成長環境,成為留守兒童“溫暖的家”。從2012年開始,廣西壯族自治區政府就為“兒童家園”的建設設立專項資金,扶持創辦“兒童家園”,每個自治區級的“兒童家園”有2萬元經費,其他的由當地財政支援。截至2013年底,廣西國家級、自治區級示範性兒童家園已有113家。
塘太村的“兒童家園”室外有一個大型的滑梯,有嶄新的籃球場,這些已基本用去了婦聯支援資金的絕大部分。為了省錢,活動室的壁畫邀請了當地的一位退休老師來畫。活動室裏有各種玩具,還配備了部分兒童圖書和電子琴等,同時聘請了一些在職和退休的老師作為志願者,定期為孩子們上課。藍紹會負責給孩子培訓舞蹈,她的丈夫則負責教書法。“兒童家園”內有一支留守兒童“腰鼓隊”,每當腰鼓敲起來的時候,成為村裏的一道風景。
“愛心媽媽”不是藍紹會一人,還有一些在家的農村婦女,定期不定期過來幫忙給孩子們做飯洗衣服。除“愛心媽媽”外,“愛心爺爺”“愛心奶奶”“愛心爸爸”都成為“兒童家園”關愛留守兒童的主體力量。
“兒童家園”的出現為村裏一部分留守老人減輕了壓力。老人年齡大了,精力跟不上,孩子調皮不聽話,老人往往沒辦法。自從有了“兒童家園”後,孩子們放學後有了新的去處,週末還有專人來照顧,解除了他們的後顧之憂。60歲的蒙啟興告訴記者,“兒童家園”成為孩子們另外一個家,孩子們在這裡家長很放心。
廣西壯族自治區婦聯副主席田維説,“兒童家園”從人文環境和硬體環境兩方面為兒童營造了和諧溫馨的氛圍,同時吸納了廣大社會愛心人士、社會工作者積極參與兒童服務管理,為留守兒童提供了身體和心靈的庇護。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