鐘毅將軍銅像矗立於紀念館左側
在平靜的小山村裏忠烈祠大門格外引人注目
鐘優伍所指的這幢三層小樓,就是即將完工的紀念館
1945年8月15日,日本宣佈投降。一晃68年過去,鐘優伍已是一位80歲老人。年紀越大,對於那段歷史的回憶卻越發清晰。3年前,他開始著手一項工程:靠一己之力,在家鄉建一座抗日烈士紀念館。“讓孩子們了解,今天的幸福生活,是前輩們拋頭顱灑熱血換來的。” 鐘優伍説。
之後,鐘優伍成了旁人眼中的倔犟老頭兒:他放著南寧的房子不住,天天往農村跑。30℃的酷暑下,跟著工人搬磚建房,著實讓旁人捏把汗。鐘優伍説:“勸我的人多了,但不會停手。你知道,這就是信念!”如今,紀念館工程已近完工,他的願望正一步步變成現實。
心願修建抗日烈士紀念館
鐘優伍的家,位於星湖路大板二區宿舍區。其家中至今仍保持著上世紀80年代的樣貌:木質的窗欞,老舊的傢具,一台生産于上世紀90年代的冰箱,簡樸依舊。這一切,都與周圍鄰居格格不入,也與他的退休工資不相符。
每月,鐘優伍能領到4000多元的退休工資。然而,錢款尚未捂熱,卻已被他用於老家建房子。而鐘優伍要建的,並非自家住的樓房,而是一座抗日烈士紀念館。2005年,當他向親朋提及時,有人認為這不過是句玩笑話。
鐘優伍的想法並非突然有之,它源於一位逝去的親人——抗日名將鐘毅。鐘毅是鐘優伍的伯父。對於伯父的印象,鐘優伍能憶起來的很少,“當時年紀尚小,依稀記得伯父威武俊朗,每次回鄉穿著軍裝,騎著高頭大馬”。
1940年5月,突然傳回長年在外征戰伯父的消息,卻足以讓人悲痛欲絕。在對日作戰時,因彈盡糧絕,官兵傷亡殆盡,伯父舉槍自戕,壯烈殉國,時年39歲。7歲的鐘優伍記得,家鄉舉行了大規模的祭祀活動,重慶《新華日報》著文讚鐘毅:“生為名將,死為軍神,示範國人,愧死敵寇。”
工作後,鐘優伍開始對中國革命史的研究。他時常在歷史文獻中搜尋到伯父等抗日將領的身影。2005年抗日戰爭勝利60週年之際,鐘優伍回想過往,萌生出一個大膽念頭:在老家建一座抗日英雄紀念堂。只是這一次,他不僅僅要寄託對伯父的懷念,更是對抗日英烈的緬懷。
行動自籌資金數十萬元
一開始,鐘優伍將想法告訴了遠在香港的妻兒。兒子聽後,並沒有表態。在他看來,父親已經72歲高齡,或許這只是他一時興起而説的話。妻子卻深知鐘優伍的脾氣。這個脾氣有些倔犟的老頭兒,若想,一定會做。
2010年春,77歲高齡的鐘優伍開始了自己的人生夢想。他回到老家扶綏縣新寧鎮長沙村,在這裡住下來,開始修建抗日烈士紀念館。他給紀念館起名“忠烈祠”。
“苦!”鐘優伍用一個字概括了3年的艱辛。累了,他就在工棚裏躺躺;餓了,煮一鍋粥,伴著豆腐乳、辣椒醬咽下。有村民對於他的行為並不理解,認為他放著安逸生活不過,卻跑回小山村找累。一日淩晨,工棚被一醉漢踢開,他酒氣熏天地質問鐘優伍,“你是不是別有用心?”
面對旁人的不理解,鐘優伍也會感覺孤獨。然而,他更大的焦慮還來自於資金的壓力。隨著工程不斷深入,他已陸續投入了50余萬元,這不僅包括了鐘優伍的畢生積累,甚至還包括其妻子因車禍獲得的保命錢。
其妻子早年在香港出車禍,除去醫療費等開支,尚有10多萬元的賠償節余。這筆錢,一直交由鐘優伍保管。在修建紀念館時,遇到資金困難,他偷偷拿出妻子的養老錢。本以為妻子會埋怨,但這個生性靦腆的女人卻給了丈夫最大的支援。
鐘優伍的行為也漸漸感動了周圍的親朋,有人開始給予無私的幫助。而村裏有的人也逐漸從不理解轉到支援。
未來紀念館免費對外開放
如今,忠烈祠已近完工。其佔地一畝。在這個平靜的小山村中,這樣的紀念館顯得引人注目。走近忠烈祠,首先映入眼簾的是浩靈園。再往裏走,可見一幢三層小樓,這就是紀念館。
在紀念館一樓內,呈列著一幅幅抗日將領的照片、簡歷。鐘優伍興致勃勃給大家介紹這一個個人物,如數家珍。他暢想著,光有照片不夠,在二、三樓,他還要陳設抗日時期的老物件。屆時,參觀者睹物思人,會在那瞬間進入那個戰火繽紛的年代。
自籌資金建造紀念館,這在扶綏縣還是第一個。扶綏縣檔案局給予了大力支援,將鎮館之寶——鐘毅將軍銅像贈與鐘優伍。如今,這尊銅像就矗立於紀念館左側,目光炯炯,注視著這裡的一切。
隨著忠烈祠日漸完工,它不斷引來抗日烈士後人的到訪。黃曉蘭就是其中之一。當年,爺爺黃光貴辭別奶奶,跟隨鐘毅將軍前往抗日前線,而後就再也沒有消息。數十年來,黃曉蘭一家從未放棄對爺爺的思念。
他們從桂林找到河南商丘,最終來到鐘毅將軍故里扶綏縣新寧鎮長沙村。當看到忠烈祠,黃曉蘭與鐘優伍這兩代抗日軍人後輩在此互訴心腸。鐘優伍説,“他們能理解我建忠烈祠的初衷”。
鐘優伍表示,待忠烈祠建好後,將免費開放,供人參觀,而且在百年後,將這一展館獻給國家。扶綏縣宣傳部一直關注展館的修建,在展館建好後,將會列為該縣愛國主義教育基地,供後人敬仰。
抗日名將鐘毅小傳
記者 梁靜 實習生 趙菲兒
鐘毅,字天任,1901年9月24日生於廣西扶綏縣長沙村。自幼好學,能文能武,矢志報國,曾參加北伐戰爭。抗日戰爭爆發,率部北上抗日,任中國軍隊一七三師中將師長,迭建功勳。他的部隊有著“政治文化水準高,能打勝仗”的聲譽。
在部隊裏,鐘毅時常將兩句話挂于嘴邊:“重傷不流淚,輕傷仍上前。”他將這兩句話編進其所作“軍歌”中,歌詞不但挂在每個士兵口中,也以事實見之每一場戰役中。
1939年夏,日軍發動掃蕩鄂北的戰役,派出重兵在飛機、大炮的支援下,沿隨縣、棗陽向前推進。鐘毅率領第一七三師,奉命固守湖北省唐縣鎮、尚書店一線。
在與日軍激戰中,鐘毅身先士卒,親臨前線指揮。官兵見師長這樣奮勇,勇氣倍增,寧死不退,屢挫敵鋒,迫使敵軍退回武漢。戰役結束,鐘毅因戰功榮獲陸、海、空甲等獎狀。儘管獲得最高榮譽,他卻很謙遜。
美國進步作家,記者史沫特萊在《抗戰時代》中這樣描述鐘毅:“自從抗戰開始,他始終站在最危險的前線。他佩戴著最榮譽的勳章,可是他很謙遜。”青年們都情願圍繞他,就像圍繞著自家老大哥。
戲劇大師田漢夫人安娥記得,抗戰以來,鐘毅便刻了一個“三生有幸”的圖章佩戴。鐘毅常對人説,假設他遇敵不能脫身時便自殺。而1940年5月9日,這句話應驗,成為現實。
1940年5月2日起,日軍在飛機、大炮及裝甲車的掩護下,發起集團衝鋒。鐘毅將軍指揮將士浴血奮戰,打得敵人屍橫遍野,血流成河。由於寡不敵眾,將士傷亡殆盡,但鐘毅並無退縮,始終堅持抗戰。
1940年5月9日,鐘毅身邊只剩下一個衛士排。他寧死不屈,率領衛士與日軍廝殺了兩個時辰。彈盡糧絕之時,鐘毅右胸中彈負重傷,血染前襟。在生命垂危之際,他將作戰資料、信件、日記本及印章等物包裹好,埋在附近蘆葦叢中,然後仰天長嘯,高喊:“中華民族奮起呀!抗日必勝!”盡忠殉國,時年39歲。
鐘毅走後,獲得無數讚譽。作家臧克家在《我紀念他的是眼淚》一文中寫道:“鐘師長是我抗戰以來結識的許多軍人當中最有頭腦、最熱情、最懂‘文化’的一個傑出的軍人!” 如今,透過早已泛黃的史料,我們得以走近他。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