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理現場:井底初現便於調查
8日早上,南寧市文化新聞出版局分管領導和考古專家趕到現場研究對策。儘管井壁倒塌,不過雙孖井的文物價值和歷史意義並未減損,考古專家決定繼續清理井內淤泥,施工方也專門安排三名工人協助工作。
由於擔心剩下的井壁也發生倒塌,施工方專門用兩根鋼筋支撐,並用鏟車將周邊泥土挖平。隨著一桶又一桶的黃泥和污水被傾倒而出,那些曾經掉落井底的物件也陸續現身,種類還不少。例如一隻鞋墊、一副眼鏡、幾枚硬幣、鐵片等。
每發現一件物品,南寧市博物館原館長、考古專家黃老先生都會拿過來細細觀察一番。“我們現在要找最舊的東西和最新的東西。”黃老説,這些被“遺棄”的物件有利於判斷古井的具體年代。
臨近下午5時,井底終於顯現。底部井壁有兩塊3.5釐米厚的木板作為墻基,然後再鋪上碎石。井底則墊滿了鵝卵石和細沙,用以過濾井水,中間還插有一根南竹,應該就是當年出水口的位置。
保護方向:原址保護延續歷史
清淤工作順利結束,人防工程施工方負責人孫喜平也稍稍松了一口氣。自從雙孖井被挖出後,施工方便自覺停止對周邊的施工,同時也在考慮兩全之策。
作為施工方,孫喜平表示,如果在順利完工的基礎上保留具有歷史意義的雙孖井,既能讓後人了解南寧文化,又能為人防工程增添文化特色。雖然整體工期肯定會受到影響,不過他們一定會全力配合文物研究工作,並尊重專家的意見。
孫喜平認為,廣州的北京路是個不錯的借鑒方式。北京路是廣州城建之始所在地,開挖路面時也掘過不少具有較高歷史文化價值的文物古跡。如今,在繁華的北京路上,遊人可以透過玻璃欣賞到埋藏地底的千年古道遺址。
考古專家們與孫喜平的想法不謀而合,大家都認為原址保護是最佳的方式,即便井壁已經有部分倒塌,但遺留下來的底部、青磚和挖掘物,將來都可以作為展示的一部分。經相關文化部門和施工方溝通,目前該區域仍將暫停施工,考古專家也會抓緊時間進行研究,儘早確定保護方案,讓這口古井的歷史和文化意義得以延續。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