探營廣西首個氣象科普園,入園如同玩穿越,飽覽古代天文氣象儀器———
看看古人如何測雲雨
二十四節氣浮雕墻 記者段柳健攝
明天,南寧市氣象科普園將向公眾開放,記者日前迫不及待地前去探營,提前給大家介紹園裏有意思的地方。
75米長浮雕墻開啟氣象文化穿越之旅
一入園就可看到浮雕墻,既有反映古人在農曆二十四節氣期間進行的耕種等生産生活活動,也有雕刻著火箭彈、雷達等現代氣象科技裝備。浮雕墻總計75米長,圖案栩栩如生、呼之欲出,將農業與氣象的關係展露無遺。園區還取二十四節氣名稱典型字義,精心編成了容易背誦的順口溜。
園區裏還有10塊坐石,其中5塊雕刻有“雷”、“雲”、“虹”、“雨”甲骨文字體以及一句甲骨文氣象記載。另外5塊上則刻著“朝有棉絮雲,下午雷雨鳴”等氣象諺語,讀起來朗朗上口。
觀象廣場融匯古今中外氣象儀器對比
走過了文化氛圍濃郁的浮雕墻,便來到了古今中外氣象儀器展覽點———觀象廣場。這裡有不少仿製的古代天文氣象儀器,比如東漢天文學家張衡所制的渾天儀、元朝天文學家郭守敬創制的簡儀、明清時期發明的黃銅雨量器、漢代用來測風的相風銅鳥,以及一組17世紀和18世紀西方測量溫度、濕度、氣壓的儀器等。
相風銅鳥是古代的測風器,和現代的測風儀做個古今對比,妙趣橫生。日晷還能激發孩子學習探索的興趣。
信號鑄碑以史為鑒增強防災減災意識
沿著綠蔭繼續往前走,會發現一條以天氣現象符號浮雕排列而成的石頭小徑,共刻有30個代表不同天氣現象的符號:大風、陣雪、霧……走過這條“風雲小徑”,便行至氣象防災減災區了。
這裡屹立著春夏秋冬四根預警信號柱,按季節將南寧市當季常見的災害性天氣預警信號展示於此。在一旁的護墻上,《南寧市氣象災害大事記》記錄著從古至今南寧所遭受的氣象災害。工作人員表示:“希望大家來氣象科普園裏看看,在感受一墻、一凳、一石甚至一個路標所透出的氣象文化內涵的同時,進一步增強防災減災意識。”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