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聞縱深
早教:順“天時”還是逆“天命”?
家長:
對早期教育有讚有彈
子燁(化名)今年6歲,他媽媽非常重視早期教育。從3歲開始子燁就被媽媽送到早教機構學習,主要是進行右腦開發,到現在也已經有3年時間。
“確實有一定效果。子燁的語言能力增強了不少,老師也説他思維很活躍,學東西比較快,記憶力也很好。”子燁媽媽告訴記者。她覺得這些改變跟右腦開發有很大的關係,她對自己重視兒子的早教所取得的成效也很滿意。
記者了解到,雖然右腦開發受到一些家長的歡迎,但也有些家長對右腦開發卻不太放心。他們覺得孩子就應該玩耍,享受一個健康愉快的童年,而不是讓孩子去學這學那,且認為太早對小孩進行教育可能適得其反,應該順其自然,順應小孩的興趣愛好。
小貝的媽媽是一位中學語文老師,她就不贊同家長讓孩子參加這樣或那樣的早教班或智力開發班,尤其是現在不少家長和早教機構推崇的右腦開發。她説,“一個孩子的成長和他將來的綜合能力如何,並不是單純靠早教成功與否決定的,成長過程的每個環節都很重要。”
專家:
早教絕不是白費工夫
“根據教育部發佈的3-6歲兒童學習與發展指南列舉的學齡前兒童認知能力標準,你對孩子的教育是否超前或過度了呢?會不會拔苗助長?”記者問鄒一一的爸爸。
“我對一一的培養和教育是對她潛力進行適當的激活,沒有強制,完全是讓孩子愉悅地去接受,所以談不上過度教育和拔苗助長。”鄒爸爸還舉了個例子:卡爾·威特是19世紀德國一個著名的天才,卡爾·威特能取得驚人的成就,並不是由於他的天賦有多高超,其成功全賴他父親教育有方。
“儘管有人認為,3歲以前的事情孩子根本記不住,教育有用嗎?”鄒爸爸説,卡爾的父親認為一個人的潛能必須在五六歲前通過早期教育開發出來,等6歲後才開始對孩子進行教育就已錯過了受教育的最好機會。這位偉大父親、早期教育家的觀點也得到了如今不少教育專家的認可。
武漢大學兒童發展研究中心主任楊健教授説:“早期教育是潛意識教育,不可能像學知識那樣立竿見影,而是在人生發展中慢慢呈現出遠期效應。”在他看來,0-3歲的早期教育絕不是白費工夫。因為科學家把人生頭3年叫做“形成印刻期”,就像印刻一樣,在大腦産生痕跡,並在今後時刻發揮作用。早期教育的關鍵是及時輸入資訊,讓孩子在大腦裏形成“印刻”,理解是以後的事。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