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企“聯姻”生出“超重兒”
兩個玉米新品種還是“科企”聯姻結出的碩果。
廣西農科院黨委副書記陸少峰介紹,為改變成果轉化難的這種現狀,今年初農科院深入開展了“聯百企、進千村、扶萬戶”的大行動,與150多家企業建立了戰略合作關係,其中不乏央企和廣西的一些大企業等。而桂單0810和桂單688就是在這個大行動中的“結晶”,是由玉米研究所與廣西兆和種業公司“聯姻”後生出來的“胖兒子”。
事實證明,這段“姻緣”結對了,它們“不單在廣西本地出生來的兒子白白胖胖”,在貴州、雲南、四川等試驗點也個個都是“超重兒”——平均畝産在700公斤以上,並且它還走出國門,在越南、馬來西亞、印度尼西亞的引種實驗中也表現優異。
黃開健説,通過企業這個平臺,如今玉米研究所的科研成果轉化率達90%以上,以前累積下來的20多個科研成果,全部都結出了“碩大的玉米穗”,大大提高了科技人員的積極性,“按照現在的勢頭,今後我們每年都有3~5個品種通過審定,6~8個新組合進入廣西玉米區域,將源源不斷地為社會提供玉米新品種,為中國的民族種業做出貢獻”。
國産種或將逼退“洋種”
種子是農業的命脈,也是農民的生存之本。據了解,目前廣西玉米種子年需求量約1400萬公斤,而廣西自主培育的種子加上農戶傳統用種,約佔50%的份額,還有一半的份額是國外公司培育的“洋種”——來自泰國和美國的玉米種。一位業內人士説,要想提升中國民族種業競爭力,保障國家糧食安全,培育具有自主智慧財産權和突破性的優良品種,無疑是有效途徑之一。
目前,國內科研單位有不少良種比從國外引進的好得多,但卻很難推廣出去。實踐證明,科企“聯姻”,可以迅速把優良種子推廣出去,這也是目前比較好的一種方式。黃開健説,玉米研究所在沒有與企業聯姻之前,每年推向市場的玉米種子在30萬公斤左右,自從去年與兆和公司合作後,種子推廣量可望增長十倍。
國産種子能不能逼退“洋種子”?對此,業內很有信心。黃開健説,誰都喜歡産量高、品質好、抗旱又抗渴的種子。“洋種子”在廣西已推廣了10年左右,不少品種已經“老化”,將失去農民的信賴,這正為民族種業的崛起提供了良好的契機。“機不可失。按照這兩年我們與企業合作的發展勢頭,廣西本地培育出來的玉米種子,有望在四五年的時間內佔領7成以上的本地市場份額。”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