低矮陰暗,生活不便——這曾是很多“水上人家”的生活感受。
黃志堅一家在未來的家中憧憬以後的生活。
夕陽的余暉灑落在邕江邊的船上,已經73歲的李德秋蹲在船邊,給剛剛殺好的雞拔毛,低著頭喃喃自語:“以後用水就沒那麼方便咯。”這雞是李德秋原本養在防洪堤護坡上的,共有十余只。“以後樓房裏不能養雞。上岸前,我打算每天殺一隻,慶祝一下。”李德秋咧開嘴笑了。
在邕江邊,有一群像李德秋這樣依水而居的人。吃在船上、住在船上,他們曾經是邕江上一道獨特的風景線,是老南寧人記憶中不可或缺的“水上人家”。然而,隨著南寧市政府對邕江綜合整治工作的推進,他們即將要告別停靠在邕江邊、祖輩依賴了幾十年的老船。上岸生活,雖然陌生而具有挑戰,卻讓他們充滿了憧憬和嚮往。
以船為家
冬冷夏熱,生活不便
一條船,承載了一家人幾十年的生活。颳風下雨就搖搖晃晃,出太陽就暴熱的船上,生活究竟有多艱辛,沒有親身經歷,很難體會。
11月13日中午,記者來到蘇宏球位於邕江大橋西側北岸邊的漁船上。蘇宏球的漁船是木質結構,長約10米,寬約2米。船的中後部用鋼管、竹條和防水布搭起了船艙。船艙內放著枕頭、熱水瓶等生活用品以及潛水服、漁網等生産用具,這便是蘇宏球生活了20餘年的“家”。船艙內低矮陰暗,成年人必須貓著腰才能進入。
蘇宏球説,住在船上最不方便的就是無法正常用電。他的漁船中部安裝著一台柴油發電機和一個12V的電瓶,由於供電不足,船上唯一的電器是一盞電燈。蘇宏球的大兒子今年17歲,多年來一直想買一台電腦,卻一直因用電問題不能解決而無法如願。每年夏季,坐在烈日炙烤下的船艙內,感覺就像“蒸桑拿”。因電壓不足,連簡易的小風扇也無法安裝,實在太熱了只能跳進河裏泡水解暑。到了冬季,四面透風的船艙又變成了一個“冷庫”,凍得讓人難以入眠。
除了用電問題,用水甚至如廁等在普通市民眼裏再平常不過的事情,對船民來説也是一件麻煩事。蘇宏球的漁船上,放置著兩個大水桶,用來靜置邕江河水。“讓泥沙沉澱了也勉強能喝,雖然知道不衛生但也沒有辦法。”蘇宏球説。遇到洪水或降雨引發江水渾濁,他們只好上岸買水。説到如廁問題時,蘇宏球顯得很不好意思:“把船艙後面的簾子放下來,掀開船尾的甲板就是‘廁所’了。”
住在北大橋西側邕江南岸一艘住家船上的黃志堅,則認為船上生活最大的問題是“不安全”。每逢邕江發洪水或是颱風來襲,全家人都必須全天守在船上,以便及時應對突發狀況。唸書的時候,他從來不敢把同學帶到“家”裏來玩,以免發生意外。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