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5年,何嘉大學畢業,在碧湖路租房居住。在她的印象中,這裡遠處有一處土坡,有人在此圈地種菜。7年後,當她再次回到這裡,土坡上種滿了綠色植被,成為南湖一景。這僅僅是南寧“綠城”建設的一個縮影,據統計,截至2011年年底,南寧建成區綠地率達36.09%,綠化覆蓋率達41.25%,每人平均公園綠地面積達12.96平方米,綠化三項指標走在全國前列。
老南寧感嘆綠城變化大
談及南寧的綠城變化,老淩忍不住感嘆:“變化大咯!”1952年,老淩出生在龍勝街,在他的印象裏,當時的南寧雖然綠,卻沒有自己的特點。道路兩旁,只有一棵棵綠樹,沒有景觀。
老淩認為,南寧綠城變化最大是發生在2000年前後。2000年,朝陽路擴建,道路寬敞了,道路中間,設置有綠化帶,並實現了立體化種植。
所謂立體化種植,是指園林工人根據不同樹姿、不同葉色、不同花期等,將植物有機地組合到一起。如在朝陽路,長得最高的,那是扁桃樹;個頭稍矮一些的,有蘇鐵、針葵、三角椰;而位於綠化帶的最底層,則是成片的灌木。遠遠看去,綠葉層疊,組成一幅美麗的南國畫卷。
綠化品種20年增加五倍
據南寧市綠化工程管理處養護管理科副科長駱麗莉介紹,早在上世紀80年代,南寧的樹種很單一,朝陽路、北大路、中華路、民主路等主要路段上種植的多為“鄉土樹種”,如扁桃樹、芒果樹、小葉榕、人面果等,風格單一,沒有形成景觀。
上世紀90年代初期,南寧市園林局曾經對南寧道路綠化植物品種進行統計,其數量僅為70余種。這之後,南寧開始向外引進樹種。如位於民族大道兩邊的大王椰,就是當時從廣東引進的樹種。
充沛的雨露、充足的陽光、得天獨厚的自然環境,讓來自異鄉的植物在南寧茁壯生長。上世紀90年代,南寧的道路綠化開始從普通綠化、單一綠化,向生態型、景觀型綠化轉變。其最具代表的,就是民族大道的景觀綠化工程。
如今的民族大道,已經成為南寧市的一張亮麗名片。行走于道路之上,可以感受到綠樹成蔭、四季花開、棕櫚婆娑的亞熱帶園林風情。據統計,該路段光種植樹木就達到了500多萬株,植物品種150個,綠地率達51.36%。
目前,南寧市城市道路主要推行立體生態、自然群落的綠化模式,植物配置日益多樣化,據不完全統計,截至目前,南寧市的道路綠化植物品種已近400種。
外來客有意安家落戶
綠地率、綠化覆蓋率、每人平均公園綠地面積,是體現城市綠化工作開展的三項硬指標。早在1992年時,南寧市的綠地率為29.89%,綠化覆蓋率為32.44%,公園8家,每人平均公園綠地面積為4.43平方米。經過近20年的發展,至2011年年底,綠地率達36.09%,綠化覆蓋率41.25%。公園數量飆升至近30家,每人平均公園綠地面積為12.96平方米。
若算上讀大學的4年,何嘉至今已經在南寧待了11年。11年,她見證了南寧的變化:樹更多了,水更藍了,空氣更清新了,景色更美了。她也越來越喜愛這個城市,如今她正計劃,把父母一同接來南寧生活。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