提起民歌,很多人會想到“天下民歌眷戀的地方”——南寧,舉辦了13年的南寧國際民歌藝術節(下簡稱“民歌節”)更是深入人心。如何讓民歌節越走越遠?如何將民歌節的國際性、時代性與本土性、傳統性更好地結合起來?11月9日,20多位首府文化名人聚在一起為民歌節“把脈”,提出了不少建議。
“民歌節當天,我正在武漢出差,在賓館裏搜遍了電視所有的頻道,卻找不到民歌節的直播。”廣西文聯副主席、廣西民間文藝家協會主席韋蘇文開門見山地説,這讓身在外地的廣西人和關心民歌節的外地人有些失望。回到南寧,他看了重播,覺得今年的民歌節將南寧的綠城、水城的元素融合起來,舞臺很漂亮,很多地方都值得肯定。
廣西社科院哲學研究所所長曾家華認為,民歌節提升了南寧甚至廣西的文化品味,更傳播了廣西文化。同時,民歌節還吸引了很多外資,拉動了經濟,走出了一條在政府主導下,通過市場化運作,辦節慶活動的路子。但從今年的民歌節來看,他覺得民歌的成分越來越少,國際的成分也越來越少了。
“本土性與國際性如何拿捏,如何調合確實值得思考。”廣西音樂家協會專職副主席、作曲家黃朝瑞説,本土東西多了,會顯得不夠國際化;大眾化的東西多了,又沒有那個高格調。而老百姓對自己本土的歌手又缺乏“自信”,“多是廣西的歌手,沒有大腕,晚會還有人看嗎?”這種聲音在老百姓中間經常聽到。
南寧市文聯副主席陸堅説,在他看來,民歌節的時代性、世界性和廣西民族文化、南寧元素,這二者都是必須的,建議兩者佔的比重為6:4;同時,流行風格與傳統風格應該是5:5。最重要的是,民歌節請來的大牌明星應該學會唱些民族歌曲,因為他們承擔著傳承民歌的責任。
“民歌節應該培養本土自己的主創人員。”南寧市文化新聞出版局調研員、民歌節藝術總監陳曉玲説,由於很多大牌導演長期不在廣西,對廣西了解得不夠透徹,可能會對晚會的創作有一定的局限性。最重要的是,民歌節的發展應該有自己的産業,到底要達到什麼樣的目標,如何打造文化的厚重感以及經濟方面的衡量,都應有個規劃。
當天下午3個小時的座談,南寧市委常委、宣傳部部長、副市長呂潔與首府文化名人一刻都沒有休息。呂潔説,她是帶著求賢若渴的心情來召開這個會議的,民歌節應該如何走下去,社會各界賦予了很高的期望。今後,南寧要把民歌大賽、綠城歌臺長期辦下去,還要建立民歌節的産業鏈,對民歌節産業進行多渠道擴展,包括出版民歌節集錦、CD等。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