壯族三聲部民歌--自治區級非物質文化遺産,發源於馬山縣東部大石山區的加方鄉壯族地區,據學者推斷,壯族三聲部民歌最早出現在唐宋時期,盛行于明清時期,至今在馬山、上林兩縣交界處仍有演唱。壯族三聲部民歌表現的是壯族人民對宇宙自然的崇拜和信仰,以及對勞動人民勤勞勇敢的歌頌。它包括三個聲部,代表主旋律的第一、第二聲部由主唱者演唱,第三聲部由二人以上合唱者合聲附唱,一聲部、二聲部獨立音調,三聲部陪襯和聲。壯族三聲部民歌是廣西馬山壯族珍貴的民間文化遺産,是千百年來壯族人民勞動生産情感和文化智慧的結晶。它的發現,填補了東方少數民族沒有多聲部民歌的空白。2000年11月,《南方日報》記者在採訪馬山壯族三聲部民歌后,在該報上評價説:廣西民歌是全國之冠,馬山民歌是廣西之冠。隨著三聲部民歌的頻繁展演,新聞媒體大力報道,給予了極高的評價。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