壯族歌圩—國家級、自治區級非物質文化遺産,是壯族群眾在特定的時間、地點舉行的節日性聚會唱歌活動形式,壯語稱為“圩歡”、“圩逢”、“籠峒”、“窩坡”等,在各地有不同的稱呼。壯族是古百越民族的後裔,自古有好歌的習俗,以歌唱而著稱。歌圩源於氏族部落時代的祭祀活動。在紅水河流域的廣西東蘭、巴馬、鳳山、天峨、南丹縣一帶,每年新春到來之際,都要隆重歡度傳統的“蛙婆節”,舉行盛大的“螞(蟲另)”歌會。其活動程式表現為一致性和規範性,是一種典型的原始宗教儀式,是壯族歌圩的一種原始形態。延綿200多公里的廣西左江流域崖壁畫也説明,東漢以前的壯族先民駱越人大規模群體性歌舞十分盛行。壯族歌圩的內容有歌圩祭祀儀式,歌場交情、即倚歌擇配,賽歌賞歌,歌圩上的文體娛樂活動等。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