扁擔舞也叫“打扁擔”,壯語叫“谷榔”,也叫“谷魯榔”。據説唐朝時就盛行。最初是用一塊木板,蓋在舂米槽上用扁擔敲打。因石槽太重,不易搬動,於是慢慢改為用長條凳。每年農曆正月初一到十六,村村寨寨都打扁擔,但過了十六,就不打了。有的地方用竹竿代替木桿和扁擔,竹竿兩頭還繫上數枚古銅錢,以祈求風調雨順、五穀豐登、人畜興旺、吉祥如意等,敲擊起來聲音清脆,悅耳動聽。打扁擔的絕大部分是婦女,人數以四、六、八、十人不定,都是雙數。打扁擔時,大家分立在幾條長凳的兩邊,每人一條扁擔,敲打凳子,或互擊扁擔。節奏有快有慢,打法多式多樣,它表現出打谷、車水、插秧、舂米、納布、趕牛下地等勞動的動作過程,而且組成了一個完整的表演套路。其傳統的套路有“打舂堂”、“全家樂”、“大團圓”、“插秧”、“車水”、“打谷”、“慶豐收”等。技不但能增強體質,而且運動步調一致,行走靈活,協調自然,很受壯族人民的喜愛。人們在板鞋上可以表演各種舞技。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