起源:嘉慶年間有文字記載
賽龍舟又叫扒龍船,南寧群眾為了紀念屈原而于端午節開展賽龍舟活動。南寧賽龍舟的歷史源遠流長,但始於何時,暫時無法考證。有文字記載的,早在清朝嘉慶年間,南寧府就舉行過龍舟賽。
1934年,《南寧民國日報》記載:“扒龍船舊習,行見一年一度,在邕江中游駛競技矣。”這年端午節舉行的龍舟賽共有9支隊參加,分順水和逆水兩項進行。海關一帶江岸,由興寧路起,至淩鐵一帶,觀眾爆滿。比賽中,南寧無線廣播電臺敦請陽秋樂藝團演奏的粵曲名曲在邕江河畔悠揚回蕩,增添了龍舟比賽的熱鬧氣氛。比賽獎品有布匹、燒豬、酒等。比賽結果,省公安局第四分局龍舟隊順水和逆水都獲得第一名。
規模:觀眾最多達10余萬
解放初,龍舟賽事由市工商聯組織,1953年後由南寧市體委列為群眾體育項目,此後,龍舟賽的種類有所增加。1958年端午節舉行的龍舟賽,既有龍舟,又有舢板,其中龍舟6條,舢板14條,當天下午,有6萬多人觀看比賽。1966年起,龍舟賽因受“文化大革命”影響中斷12年。1978年,南寧市恢復龍舟賽,這一年,正值廣西壯族自治區成立20週年,南寧市舉行的龍舟賽盛況空前,除龍舟之外,還進行了水球、跳水、潛水和快艇拖水橇表演,邕江兩岸觀眾達10萬人以上。此後,一年一度的端午節龍舟賽從未間斷,參賽龍舟越來越多,宣傳聲勢浩大,每次比賽賽場都橫挂巨幅標語,有些年份還高懸帶有標語的巨型彩色氣球,增加賽場熱烈氣氛。
1983年南寧市舉行的龍舟賽,龍舟數達20余條,到了2004年,龍舟數已經增加到52條。原南寧市群眾體育科科長、國家一級龍舟裁判陳業偉,是上世紀八九十年代南寧市龍舟賽大發展時期的見證者,他説:“2004年之前,南寧市龍舟賽都是在邕江舉行,起點一般是在二橋附近,終點則在中山派出所正對的河面,距離約3000米。最熱鬧的時候,觀眾達10多萬人,邕江一橋都站滿了人,連岸邊也是人山人海,邕江一橋下江南岸邊由於水不深,很多人便捲起褲腳泡在水裏觀看。那些年,文化局也經常參與龍舟賽活動,就是找一條船在江面上來回巡遊表演,讓八音隊在船上敲鑼打鼓,一位演員化粧成屈原的樣子站在船頭。”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