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看到“廣西民族學院”這幾個字時,人們總會感到一種親近,因為她造就了一批又一批的民院人。很多人也許並不知道,廣西民族學院校門上那幾個蒼勁有力的行楷字,是當年由郭沫若先生所題的。
第一次求字失之交臂
記者為此專程找到經歷了那段歷史的現廣西民 族學院唐鵬教授,聽他講述這段塵封已久的往事。
“這幾個字確實是由我國現代文學家、史學家郭沫若先生所題的,而且這其中經歷了一段曲折的過程。”唐教授回憶説。1958年,“廣西民族學院”這個校名確定。在郭沫若題字之前,廣西民族學院的校名是用毛主席的字體拼成,並非毛主席親題。當時學院的領導認為這樣“湊”出來的校名終歸不是最好,所以一直想找個機會能得到名人的親筆題詞。“直接向國家領導人提出來為學校題字,看起來比較困難。”唐教授説,“如果有某位名人來到學校訪問時,學校趁此機會提出要題字請求,應該比較有意義。”
機會果然來了!1962年春,郭沫若先生來邕訪問,而且廣西民族學院正好是他預計行程的其中一站。郭沫若雖非專門的書法家,但他的書法藝術成就卻有目共睹,可以説是當今“流行書風之祖”。郭沫若少年時代就心儀“蘇(東坡)體”,又受當時書法主流“碑帖結合”的影響,東渡日本後探奧于甲骨文,研究早期造型符號,然後用毛筆撰寫,字裏行間的金石氣油然而生。後來他又對晉唐書法以及明中後期一些書法加以消化與吸收。建國後,郭沫若的書法已走向成熟,並以行草見長,筆力爽勁灑脫,運轉變通,韻味無窮。
得知郭沫若先生即將到來的消息後,當時廣西民族學院的領導十分欣喜——找名人為學院題字的良機終於到來。在校的師生也因這位偉大的文學家將親臨學校訪問而備感榮幸。唐鵬教授回憶説:“我當時還是民院中文系的學生,並幸運地作為迎接郭老的學生代表。那時候真的是既感到意外又興奮……”
就在全校做好迎接郭沫若訪問準備的時候,一個遺憾的消息突然傳來:郭沫若的行程臨時有變,廣西民族學院的訪問被取消了。題字的機會就這樣與廣西民族學院失之交臂。
第二次求字欣然應允
“儘管錯失了這一次好機會,但廣西民族學院確實與郭老的題字很有緣……”唐教授回憶説,當時在廣西民族學院的中文系有一位名叫朱棠的老師,是泰國歸僑,早年與郭沫若在延安抗日大學時有過一些交往。解放後,朱老師先在中國文化部電影局工作,恰好與郭沫若的夫人是同事。通過郭夫人的關係,朱老師與郭沫若漸漸熟識起來。後來,朱老師來到廣西民族學院擔任教師,但他與郭沫若的聯繫一直未中斷過。
時任廣西民族學院院長的袁似瑤了解到朱老師和郭沫若先生是好朋友後,便希望能通過朱老師找機會聯繫郭郭沫若為民院題寫校名。
1963年9月,朱棠老師利用暑假回家探親的機會找到郭沫若敘舊。會面時,朱老師向郭沫若介紹了廣西民族學院少數民族教育情況,同時也傳達了袁似瑤院長殷切期望他為廣西民族學院題字的心願。郭沫若在了解到廣西民族學院在少數民族地區對民族團結、民族進步有著重大意義後,欣然應允。郭沫若隨即揮毫寫下有關“各民族團結一致”的題詞,並落款以“一九六三年九月二十一日書為廣西民族學院”。這樣的題詞對於郭沫若來説也許很平常,但對於廣西民族學院來説卻有著十分特殊的意義——郭沫若親題的“廣西民族學院”很快被用作校名。隨後,這6個蒼勁有力的大字伴隨了廣西民族學院師生將近半個世紀。
郭沫若所題的校名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