頂螄山遺址中部
頂螄山遺址出土的新石器時代骨器
核心提示 一萬多年前,舊石器時代晚期,在南寧這方水土,已經有了古人類的身影。也許很多南寧人意識不到,我們正生活在一個有著這麼悠久歷史的土地上。那些砍砸器、敲砸器、石梭、石片,那些蚌器、石鏃、石斧、陶片、骨鏃,仿佛在傳遞著萬年前的聲響,讓人們無法忘卻古人類的聰明與才智。讓我們細數一下萬年前的壯族先民們給我們留下了哪些痕跡吧。
歷經滄海桑田的盆地
南寧位於廣西南部,地處亞熱帶,氣候溫熱,雨量充沛,植被茂盛,左右江在南寧市西北匯合成邕江蜿蜒東流。南寧河流屬珠江水系,上游的左、右江及源於十萬大山的八尺江,似三條蛟龍自西方和南方飛向南寧,匯入鬱江,直下廣東、港澳而入海。鬱江流域流經市區的南寧段稱作邕江,是鬱江自西向東流經南寧市和原邕寧縣河段的別稱,上起江西鄉宋村的左、右江匯合後點,下止原邕寧縣與橫縣交界的六景鄉道莊村,全長133.8公里,上游總集水面積73728平方公里,年均流量1292立方米每秒。水量充沛,具有較強的自凈能力,而且地處亞熱帶北側內部邊緣,距北部灣海洋較近,受海洋季風影響,接近海洋性氣候,年均氣溫21.6攝氏度,雨量充足,年平均降雨量為1304.2毫米,起到自然沖刷積存污水的作用。
南寧屬湖泊沉和盆地,地勢是一個北東東——南西西的斜向構造盆地。在盆地中間分佈著波狀丘陵與沖積平原,四週為下泥盆紀和寒武係碎屑組成的低山丘陵,在複雜的結構上又處於岩溶地區,地勢北高南低。地面大部分在海拔72至76米之間,土質為酸性土壤。右江自西北流入盆地經過那龍、壇洛兩級長約40公里,再與西南流來的左右江匯合成邕江。沿河兩岸階地地勢較平整,第四紀地層發育分佈廣泛,多為衝一洪積類型。
發現萬年前的舊石器
1989年7月,市文管會在流經市區的右江兩岸5處嶺坡上發現5處舊石器地點。分別是壇洛鄉小崩山(位於壇洛鄉公座村北面約150米的小崩山頂部、北臨右江);那龍鄉虎頭嶺(位於那龍鄉中義村西側約1公里處的虎頭嶺,南距右江的1公里);那龍鄉岜貢山,那龍鄉上林村、壇洛鄉新閘村。共發掘打制石器94件,有砍砸器、敲砸器、石梭、利削器和石片。這是南寧首次發現的一批打制石器。這些石器有規律且多具有刃部,無疑是原始人類製作和使用的生産工具並遺留下來的,且年代為舊石器時代晚期(距今1萬多年前)。
多處新石器時代遺址
到了新石器時代(距今9000至4000年前),古人類活動的範圍不斷擴大,原始居民逐步從前期賴以棲息的山洞走向江河兩岸居住,以漁獵經濟為主,同時已出現了原始農業,人們在邕江河畔選擇依山傍水,地勢凸起的臺地上構築窩棚式的房屋,過上相對穩定的定居生活。隨著社會生産力和先民們生産能力的逐步提高和原始農業的發展,南寧一帶原始居民的生産和生活空間逐步向遠離江河的丘陵地區拓展,並留下許多不同類型和不同內涵的歷史文化遺存。
從上世紀60年代起,考古工作者先後在南寧進行多次文物普查,在南寧市和武鳴、原邕寧縣境內的邕江兩岸及其附近的丘陵地帶,發現了一批新石器時代遺存的洞穴遺址有:岜勳遺址、敢山遺址、臺地貝丘遺址。
武鳴縣兩處:岜勳遺址和敢山遺址。岜勳遺址位於武鳴縣羅圩鄉芭勳村東面約1公里武鳴河與水響河交匯處的龍水岸邊的一個山洞裏。其文化堆積層厚約2米,長約20米,內含密集灰白色螺螄殼、蚌殼及紅燒土、灰燼和各種動物骨骼,並有磨制的石斧、石錛、石鏟殘片等物。敢山遺址位於武鳴縣城廂鄉武鳴香山糖廠對面的敢風山岩洞口。在洞口前沿尚存一道長約10米、厚50釐米的文化堆積,內含螺螄殼、動物骨骼,發現並採集到夾砂陶片。臺地貝丘遺址集中在南寧轄區內邕江及其支流兩岸的臺地上,文化堆積層內含密集的螺蚌殼及獸類骨骼,臨江一面已被河水沖毀,斷面露出螺殼堆積層。
相當於新石器時代中期或早期的遺址分別有:天窩遺址、那北咀遺址、牛欄石遺址、青龍江遺址、長塘遺址、石船頭遺址、淩屋坡遺址、南蛇坡遺址、頂螄山遺址、灰窯田遺址、長江嶺遺址、豹子頭遺址、龍頸遺址、青山遺址。
天窩遺址位於原邕寧縣長塘鄉天窩村東面約2.5公里的邕江南岸一個為“螺螄山”的臺地上;那北咀遺址位於邕寧縣伶俐五合那窩村南約2公里的邕江北岸一個稱為“那北咀”的臺地上;牛欄石遺址位於原邕寧縣長塘鄉粟屋坡西南面約300米的邕江北岸一個稱為“牛欄石”的臺地上;青龍江遺址位於原邕寧縣長塘鄉定西村衝西坡西北面約1公里的青龍江口兩側的臺地上;長塘遺址位於原邕寧縣長塘鄉邕江北岸的長塘火車站東面一個稱為“螺螄山”的臺地上;石船頭遺址位於原邕寧縣良慶鄉那黃村北面約3.5公里的邕江兩岸一個稱為“石船頭”的臺地上;淩屋坡遺址位於原邕寧縣長塘鄉五合村淩屋坡南面約50公里的邕江北岸臺地上;南蛇坡遺址位於原邕寧縣伶俐鄉公所南蛇坡西南約1公里的邕江北岸臺地上;頂螄山遺址位於原邕寧縣蒲廟鎮新新村九碗坡自然村東北約1公里的頂螄山上,北距縣城約3公里,坐落在邕江支流八尺江右岸第一階地,地處八尺江與清水泉交匯處的三角嘴南端,南依低矮綿延的丘陵。1994年調查發現,1997年至1999年進行全面發掘,發掘面積1050平方米,共發現三百多座墓葬共四百多具人體骨骼,出土大批磨制石器、蚌器、陶器、骨器等遺物,還發現排列頗有規律的建築遺跡——柱洞,是廣西迄今發掘面積最大,保存最好,文化內涵最為豐富的一處新石器時代貝丘遺址;灰窯田遺址位於南寧市東南面三岸園藝場灰窯田嶺下邕江北岸的臺地上;長江嶺遺址位於南寧市東南面三岸園藝場部約2公里的邕江北岸臺地上;豹子頭遺址位於南寧東南面柳沙園藝場那壩村西南面約2公里的邕江轉彎處的北岸臺地上;龍頸遺址位於南寧市西北江西老口街北面約2公里的邕江北岸一個稱為“龍頸”的臺地上;青山遺址位於南寧市青山園藝場青山腳下邕江東岸的臺地上。
到了新石器時代晚期,原始居民生産技能有了相應提高,原始農業進一步發展,人們對居住與生活的空間的選擇有了更多的自由,原來只在江河兩畔居住才便於産生和生活的模式已不能滿足原始農業發展的需要。因此,南寧一帶的居民逐步從邕江沿岸向附近地勢平壙、土質濕潤肥沃、便於開墾且鄰近水源的丘陵平地轉移,建立新的部落,開墾土地,發展農業生産。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