設為首頁  |  加入收藏手機版  |  桌面下載  |  郵箱登陸  |  論壇註冊  |  站點導航定制
 

山東省昌邑市:用生態文明托起“美麗鄉村”

發佈時間: 2016-03-31 10:49:30   |  來源: 聯盟中國   |     |  責任編輯: 曹洋

 

2、破解收費難問題,建立起“誰産生、誰付費”的資金保障機制。

近年來,由於垃圾污染問題的日益嚴重,為了清理垃圾,還市民、村民一個整潔的環境,各地紛紛由政府出資,進行治理,但通過一些地區的經驗可以看到,社會公益事業由政府買單在短時期內效果明顯,廣大村民受益頗多,但隨著城鄉環衛一體化工作的推進,政府買單的行為在一定程度上給政府財政造成了沉重負擔,在實施過程中也不同程度的存在資金不足影響城鄉環衛一體化工作的開展,同時也不利於廣大村民環境衛生意識的形成,不利於城鄉環衛一體化長效機制的建立。要想建立起城鄉環衛一體化的長效資金保障機制,必須實現由政府買單到“誰産生、誰負責”的轉變。

昌邑市在推進城鄉環衛一體化過程中,不斷創新資金籌集方式,按照“誰産生、誰付費”的原則,建立起市、鎮、村分級投入機制,在大型環衛設施設備由市鎮兩級政府投入的基礎上,農村日常保潔、垃圾收集清運、資源化利用費用納入市財政統籌,市級承擔40%、鎮級承擔20%(含農村五保家庭、低保家庭及殘疾人、70歲以上老年人環衛託管費及村級垃圾桶購置費的20%部分),村級通過村集體出資、“一事一議”籌資籌勞(按每年60元標準籌集)等形式承擔40%,分級負擔的籌資制度在很大程度上減輕了農民負擔,為城鄉環衛一體化的健康持續發展提供了長效資金保障。

這種“誰産生、誰負責”資金保障機制的建立,減輕了政府財政負擔,使城鄉環衛一體化工作不再是短期行為,同時,也可以使廣大村民形成一種環境衛生意識:就像使用自來水就要交自來水費一樣,産生垃圾就應該交垃圾收集處理費用……

3、破解垃圾處理二次污染等難題,建立起資源化利用的長效機制。

傳統的垃圾處理方式主要有:填埋、堆肥、焚燒,但這三種處理方式都普遍存在二次污染、低效率等問題,根本無法實現垃圾的迴圈利用,嚴重危害人民的身體健康。

目前,大部分國家在垃圾處理方面,熱衷於垃圾提前分類,國內許多城市也都在進行實踐探索。實行垃圾提前分類的目的在於減少環境污染,降低處理量,增加可利用率,據不完全統計,通過垃圾分類,去掉能回收的、不易降解的物質,可減少60%以上的垃圾量。雖然垃圾分類好處很多,意義很大,但在操作過程中卻面臨很多挑戰:居民對垃圾分類認知低,垃圾種類繁多,分類不清;前期分類不到位,後期處理“大鍋燴”……等等,如何能避開提前分類,而讓垃圾實現資源化利用呢?

為破解傳統垃圾填埋、焚燒等處理方式帶來二次污染,不利於環境保護的難題,昌邑市環衛局轉變觀念,以發展迴圈經濟為目標,堅持垃圾無害化處理、資源化利用,通過事企聯合,建立了建築、生活垃圾資源化利用項目。

在生活垃圾處理方面,走市廠化道路,與濰坊市金絲達環境工程有限公司合作,投資1.08億元建設城鄉生活垃圾資源化利用項目,該項目佔地50畝,設計日處理城鄉生活垃圾300噸,其主要工藝是經過均勻布料、輸送、磁選、破碎、淘洗、浮選等工藝,將鐵及建築垃圾、陶瓷玻璃等重物和輕質物分離開來,鐵回收利用,重物經過清洗後製成建築材料。塑膠、化纖、橡膠、木頭、秸稈、樹葉等輕質物送入厭氧罐,進行厭氧産生沼氣用於發電,污泥沉澱濃縮製成燃料和肥料。輕質物經厭氧後進行篩選分離,分離出得塑膠、化纖、橡膠等分別可進行回收利用,裂解生産再生油料,氣化生産燃氣。整個工藝不需要進行垃圾預分類。垃圾的分類和篩選貫穿于垃圾資源化利用的全過程,克服了制約垃圾處理的最大瓶頸,徹底解決了垃圾中塑膠、橡膠等不可厭氧物質無法回收利用的問題,使垃圾中的資源得到有效的回收利用。此項目于2009年8月份開工建設,于2010年11月投入運作。該處理技術擁有自主智慧財産權,擁有13項國家專利的城鄉生活垃圾資源化利用技術,並已通過山東省科技廳的科技成果鑒定,鑒定結果為國際先進水準。

昌邑市城鄉生活垃圾資源化利用項目作為昌邑市城鄉環衛一體化的重要工作鏈條,它徹底改變了垃圾處理的傳統模式,每項工藝流程均可産生經濟效益,整個過程不再是一個簡單的處理過程,而是一個全部資源化利用的過程,它為解決國內生活垃圾處理難題闖出了一條新路,不僅有效解決了垃圾處理過程中的二次污染,而且降低了處理費用,達到了環境效益、社會效益和經濟效益三統一的目標。


     1   2   3   4   5   6   7    


新聞熱圖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