廣東省深圳市寶安區:以“織網工程+”行動打造精準治理 多方協作的社會治理新模式
發佈時間: 2016-01-19 14:33:14 | 來源: 聯盟中國 | | 責任編輯: 曹洋
大數據時代的來臨,對創新社會治理、提升公共服務提出了新的挑戰。省委副書記、深圳市委書記馬興瑞要求把“織網工程”作為創新社會治理的打基礎、立長遠的基礎性工作。新任區委書記黃敏高度重視社會建設,到任後親自研究部署“智慧寶安”建設,把社會建設擺到與經濟建設同等重要的地位,打造“濱海寶安、産業名城、活力之區”的同時,加大社會建設綜合規劃。近日,寶安區充分發揮“制度+科技”的優勢,在“智慧寶安”的總體框架下,形成運轉高效的“1+6+N”運作載體,構建“智慧政務、智慧管理、智慧服務、智慧産業”四大平臺,並在“織網工程”一期的基礎上,推進“織網工程+”行動計劃,運用網際網路思維和大數據理念,加快政府部門資訊資源的深度融合,改革傳統的服務模式,以資訊化助推基層治理能力和公共服務水準提升。
圖説:寶安通APP
圖説:寶安區“織網工程”網格員到府採集資訊
一、建立全區政務資訊“大數據庫”,促進數據融合和資源整合,實現基於數據的科學決策
當今,全球範圍內運用大數據推動經濟發展、完善社會治理、提升政府服務和監管能力正成為趨勢。政府各部門基本都建成了比較完備的資訊化平臺,但是條塊分割、各自為政的數據高墻使得資訊互聯互通、資源共建共用舉步維艱,成為提高社會治理水準的瓶頸。一是建立融合共用的區級公共資訊資源庫。寶安區從2013年12月底著手建立集人口、法人、房屋和空間地理資訊于一體的公共資訊資源庫,經大數據清洗、比對、關聯形成人口528萬多人、樓棟17萬多棟、房屋296萬多間(套),事件 18萬多條,為建立區級公共資訊資源庫打下了較好基礎。逐步建立分類主題數據庫,擴展到商事主體、社保、計生、租賃備案等專題資訊庫,實現政務數據跨系統的共用交換,為全區機關部門提供統一標準的基礎數據源,實現統一管理和“一源多用”。二是開啟人本導向、需求導向的公共管理與服務模式。基於區級公共資訊資源庫,及時響應群眾需求,變“被動管理”為“主動服務”。比如,通過數據庫資訊比對,對轄區範圍內達到年齡要求需要辦老年證的人群,可以及時的進行到府協助服務,讓他們足不出戶就可以拿到老年證。利用資訊資源庫實現小一入學資訊跨部門核驗,減少家長開具各種證明、提交複印資料的麻煩,1.8萬名適齡兒童資訊只用一週就完成審核,並有效提高數據準確率。三是“用數據説話”,為決策提供科學依據。依託大數據庫,實時了解轄區人口分佈情況,公共服務統計數據、民生實事的完成情況、政府投資項目的跟蹤管理等,所有應急事件與動態也可第一時間掌握,建立“用數據説話、用數據管理”的管理機制,實現基於數據的科學決策,提升風險防範水準,推動政府管理和社會治理模式的進步。
圖説:寶安區“織網工程”實有事件統一分撥指揮平臺
圖説:隨手拍爆料等新功能的開發結合統一分撥處置,目的是推進社會共建共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