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東省臨沂市

發佈時間: 2014-09-25 15:18:29   |  來源: 聯盟中國   |     |  責任編輯: 曹洋

 

三、資源節約集約利用取得初步成果

(一)大力推進土地節約集約利用

1.促進建設用地合理利用。出臺了《關於進一步推進節約集約用地的意見》,配套出臺了《國有建設用地履約保證金規定》、《國有建設用地批後監管辦法》等16個規範性文件,形成了“1+16”集約節約用地制度體系。探索出了舊村改造“騰地”、合村並點“節地”、掛鉤試點“增地”、退二進三“換地”、片區改造“挖地”、開發地下空間“拓地”、處置閒置土地“收地”、建設標準廠房“擴地”為主要內容的“節地八法”。從2009到2013年,全市共盤活存量建設用地12.45萬畝,騰地5.5萬畝,土地集約節約利用走在全省前列,2013年全省集約節約利用土地現場會在臨沂市召開,推廣臨沂經驗。

2.嚴格耕地保護,確保耕地動態平衡。深入推進農村土地整治,實現數量管控、品質管理和生態管護“三位一體”,提高了耕地保護水準,改善了農村生産、生活條件和生態環境。2012年,省政府下達臨沂市耕地保有量84.28萬公頃任務超額完成。

(二)增蓄與節約並重建設節水型城市

1.努力增加蓄水能力。以小農水産權制度改革為基礎,以大中小型水庫除險加固為契機,以河道、灌渠整治為重點,大力加強水利農田基本建設,大幅度增強了調蓄水能力,2012年全市蓄水能力與2007年相比提高了25%,抗禦自然災害能力顯著增強。

2.出臺嚴格的水資源管理制度,節水效果顯著。臨沂市按照國家和省裏要求,在嚴格用水總量控制、用水效率控制、水功能區限制納污“三條紅線”管制基礎上,建立並配套出臺了一系列落實最嚴格的水資源管理制度,推進了節水型城市建設。2012年,全市萬元GDP取水量降低到61.51立方米以下,比2010年下降18%,萬元工業增加值取水量降低到16立方米以下,農田灌溉水利用系數提高到0.6142,農業節水灌溉率提高到45.83%,全市再生水回用率達到26%,全市新建建築節水器具普及率達到100%。

2012年,臨沂成功創建山東省級節水型城市。2013年7月,又被國家水利部正式批准為全國45個水生態文明城市建設試點市之一。

(三)紮實推進節能降耗

在工業生産領域,通過開展實施懲罰性電價、淘汰落後産能、“能效對標”、合同能源管理和加大執法監察力度等經濟的、市場的、行政的、法律的多項措施,2009年來全市置換高耗能企業上千家,重點用能企業年節能量達到230余萬噸標準煤。在農村,通過大力推廣沼氣等新能源利用,全市沼氣用戶總數和産氣量保持全省第一。在公共機構領域,以創建“兩型機關”、“兩型學校”、“兩型醫院”為引領,以建設公共機構節能監測平臺為導向,每年都對重點用能單位進行能效審計,並向全社會進行公示,極大的促進了公共機構節能工作,全市公共機構已連續3年平均用能下降超過5%。在建築領域,通過大力推進太陽能建築應用一體化、地源熱泵、水源熱泵和既有建築節能改造,建築綜合能耗下降20%以上。在公共交通領域,由於推廣使用燃氣、純電新能源,年降低能源消耗57%,“節約型交通”成為山東省典範。

(四)加強礦産資源整合提高資源利用效率

推進礦産資源整合是臨沂市提高礦産資源綜合利用效率的關鍵。2012年臨沂市從整頓礦業開採秩序入手,制定礦山資源管理標準,強化開採監管,關閉小、微、低礦山,在全國率先應用礦山遠端監控系統,建成全省第一家礦業權綜合監管資訊平臺,全市礦山數量由3000多家減少到480個,大中型礦山比例提高到48%。設立市級礦産資源節約和綜合利用獎勵資金,積極引導和鼓勵礦山企業開展精深加工關鍵工藝技術和低品位、難選冶礦産資源綜合開發利用新技術、新工藝的開發,提高資源節約利用水準。同時,建立礦山地質環境保證金制度。目前已收繳地質環境保證金1.3億元。用經濟手段督促礦山企業按照治理方案的要求開展礦山生態修復,三年來全市共投入財政治理資金1.185億元,實施礦山地質環境修復治理項目81個,採空塌陷綜合治理率達到50%以上,露天礦山環境平均治理率達到50%,10家礦山被評為全國、全省礦産資源節約與綜合利用示範工程項目(其中,國家級綠色礦山4處)。

(五)積極發展迴圈經濟

1.大力推進園區迴圈化改造。按照減量化、再利用、資源化原則,統籌規劃園區空間佈局,合理延伸産業鏈,創新組織形式和管理機制。2013年,臨沂經濟技術開發區被納入國家2013年迴圈化改造試點示範園區。

2.積極推進迴圈經濟示範區建設。規劃建設了160平方公里的羅莊迴圈經濟示範區,作為臨沂南部迴圈經濟的重要載體。羅莊迴圈經濟示範區已形成了四大迴圈産業鏈條,規劃建設了5個産業示範區和2個開放式公園、1個生態公園,拉開了示範區發展的框架。山東金升有色金屬産業基地集廢舊有色金屬回收、加工、銷售為一體,廢舊有色金屬年成交量120余萬噸,為全國第一,被國家發改委確定為“國家迴圈經濟—城市礦産示範基地”和“國家迴圈經濟教育示範基地”。山東德力集團、中再生資源有限公司年回收利用廢舊塑膠40余萬噸、廢舊電器30余萬台,成為規模較大的再生資源集散市場。

3.加強餐廚廢棄物管理與回收利用。目前,臨沂市餐廚廢棄物處置中心已經建成,正在準備通過政府引導、企業參與、專業收運、統一處置等辦法,建立起覆蓋全市的餐廚廢棄物管理網路系統,確保全市餐廚廢棄物實現集中無害化處理和資源化利用。

4.加快迴圈經濟技術平臺建設。已發展國家級工程技術研究中心6家、省級55家,省級行業技術中心1家,省級工業設計中心5家,院士工作站14家,博士後工作站12家。

四、生態環境保護與修復初見成效

(一)加強水生態保護與修復

臨沂是淮河流域水污染防治重點城市,也是南水北調東線工程的重要匯水區域。2009年來,臨沂市已多次代表山東迎接淮河流域水污染防治工作核查,取得了排名第一的好成績,這與扎紮實實做好水生態建設工作密切相關。為保護水資源,臨沂市相繼出臺了《臨沂市水生態文明建設試點規劃》、《臨沂市現代水網建設規劃》、《臨沂市水資源管理辦法》、《臨沂市生活飲用水衛生重點監督工作計劃》。以創建國家環保模範城市為契機,強化“點源治理、污水處理廠、人工濕地、河流生態”四級遞進的流域治污模式,累計投資106.32億元用於開展水污染防治工作,流域整體環境得到提升,全市8個國家河流考核斷面達標率全部優於國家要求,9條省控河流提前實現“恢復魚類生長”目標。2013年,全市42個重點河流斷面水質綜合達標率達到93.7%,城市和縣城集中飲用水源地水質達標率達到100%,工業廢水排放達標率達到97%以上。臨沂成為省內繼青島之後第二個將城市污水處理標準提高到一級A的城市。

(二)修復培育林生態

一是以創建國家園林城市、國家森林城市為切入點,持續不斷的開展了荒山野坡植樹造林綠化、水系綠化、道路綠化、環城綠化4大造林工程。2010年以來,全市共完成荒山造林14萬畝,完成沂河、沭河、祊河等10公里以上300余條河流和近900座大中小型水庫水系造林82.3萬畝,高速公路、國道、省道兩側各50-100米寬造林完成率達到90%,完成環城造林50萬畝。

二是以植樹造林規劃為引領,生態林建設步入良性發展軌道。近年來臨沂市已先後編制出臺了《臨沂市國家森林城市建設總體規劃(2011—2020)》、《臨沂沂河沿線林業生態經濟景觀長廊建設規劃》、《臨沂市重點區域造林規劃》、《臨沂市50萬畝環城林建設工程規劃》和《臨沂市幹線公路綠化規劃》等13個專項規劃,還在全省首個出臺了城市濕地公園管理辦法。

三是以集體林權制度改革為突破口,規範公益林養護、經濟林開發、生態林補償行為,到2012年底,全市有林地面積達到698萬畝,佔全省林地面積的約1/6,森林覆蓋率提高至32.5%。2013年9月,臨沂成功創建國家森林城市。

(三)全面防治大氣污染

2012年臨沂市將空氣品質改善列入全市民生建設“二十件實事”之一,先後出臺了一系列文件,安排部署大氣污染防治工作。為有效應對各種突發情況,臨沂市先後出臺了多個預案辦法,積極開展霧霾預警防禦的決策服務,保證氣象災害應急工作科學、有序和有效進行。

1.加強工業污染治理。對城區周邊大氣污染企業實施分類、集中整治。對電力、水泥、焦化、建材等行業的60家重點企業,全部實施脫硫、脫硝、除塵提升工程;對76家建陶企業,投資6億元實施工藝改造;對城區周邊頁巖磚、石料加工等企業實施淘汰關閉。

2.加強機動車尾氣治理。推行機動車清潔能源改造,全面開展機動車環保檢測工作,共建成運作環保檢測線45條,實現了環保檢測與安全檢測同步,並定期開展機動車尾氣路檢抽測,城區公交車、計程車、大型運輸車輛檢測率分別達到100%、97.8%、100%。

3.加強燃煤鍋爐清理整治。嚴格禁燃區環境管理,拆除4噸以下燃煤鍋爐19台,停用20台,實施清潔能源改造4台。四是加強城市揚塵治理。制定完善建築工地、拆遷工地等管理規範,進一步加大揚塵防治力度。

(四)創新城鄉垃圾處理模式

臨沂市自2009年全面開展城鄉環境綜合整治以來,不斷探索城鄉環境綜合治理模式,將城鄉垃圾處置作為重點,進行分類化管理、無害化處置處理、廢物綜合利用,取得了管理體制上創新、運作機制上長效,最終形成了《臨沂市關於進一步加強城市生活垃圾處理工作的意見》和《臨沂市關於實行市區環衛保潔一體化的意見》。具體工作中,探索多樣化垃圾處理模式。在主城區方圓30公里範圍內,採用政府補貼方式全部送入中環發電廠焚燒發電,日處理垃圾能力達到1500噸;投資2億元的生活垃圾生物處理廠已試運營,年處理能力可達10萬噸;其餘全部進入生活垃圾填埋場填埋。臨沂市焚燒、生化、填埋“三位一體”的垃圾處理模式,使城市生活垃圾無害化處理率達到100%,獲得全省第一名。同時,套用中心城區垃圾收集運輸物業化管理辦法,在全市農村推廣“戶集、村收、鎮轉運、縣區處理”機制,目前該機制已經覆蓋全市所有城市社區、鄉鎮村莊,累計建設村居垃圾收集點4.1萬處,配備垃圾清運車2063台,保潔員3.2萬人,農村垃圾處理工作走在全國前列。


     1   2   3   4   5   6    


新聞熱圖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