圖片來源:溫哥華門戶網站
滿載著濃濃情義的母親節剛剛過去,父親節的腳步也越來越近。有人早早地給父母備好禮物,有人百忙當中抽出時間陪陪父母。而對於常年漂泊在外的華人,父母的節日對他們來説意義更是非同尋常。讓我們一起走近節日背後華人與父母之間的中國式親情。
子欲養而親不在
最近在美國一個人氣較旺的華人論壇有一條討論到底回不回國的熱帖,頗能説明一些華人對國內父母的擔憂,在影響著他們是否留在國外的決定。發帖者劉先生和太太現在同在美國一家投資公司任職,經過6年多的拼搏,如今有房有車收入也不錯。但就在兩年前,一向健康的母親因突發腦血栓而中風,當得到消息回國趕到母親身邊時,母親已經因為沒有及時送到醫院而左半身失去知覺。讓欲哭無淚的他第一次覺得工作、金錢、身份都有了,但最疼愛的親人罹患重病,他得到的還有什麼意義?在辦理完國外的手續後,舉家回國定居。
中國古語雲:“父母在,不遠遊。”但隨著時代變遷,為了實現自我,追求更好生活,現代年輕人的腳步越走越遠,海外華人就是其中最有代表的群體。2011年的統計顯示,自1978年以來,有106萬中國學生留學海外,僅27.5萬人回國。這意味著,大量的留學生成為移民,定居海外。他們大都因身處異國,發展事業,負擔家庭,儘管在物質上能做到厚待父母,也儘量抽空回國看望,仍是無法常年守在父母左右,喜樂不能陪伴,病痛不能伺候,甚至錯過給父母送終。
好山好水好寂寞
近日,一則關於中國老年人在美國自殺的新聞引起了大家關注。據媒體報道,一位中國老人赴美探親僅半年後在家中自殺。而在案發前,老人曾多次打電話給國內朋友表示在國外生活不習慣。
海外新一代華人大多處於事業發展階段,大量的時間和精力用於拼事業和建設自己的小家庭,由於時間和經濟等原因,很難做到“常回家看看”。不少人選擇將年紀較輕身體尚好的父母接到國外長期居住,想讓苦了大半輩子的老人在身邊享天倫之樂。
殊不知,許多中國老人漂洋過海到美國投靠子女,撲面而來的卻是文化差異、語言壁壘,甚至家庭糾紛。由於華裔老人一般只能操一種語言而造成交際困難,身處異國陌生環境時,對飲食、起居等方面産生不同程度的不適應。此外,老一代的傳統觀念與年輕人的生活方式産生矛盾和摩擦,容易導致華裔老人苦悶和抑鬱而出現自殺念頭。據研究顯示,美國每100名華裔老人就有15人有自殺念頭。華人因忙於事業,而忽視了父母的精神養老。縱使金山銀山、好山好水,也難填父母身處異鄉的寂寞之心。
有愛才有溫暖
據媒體報道,母親節時,記者在舊金山唐人街就與父母的感情問題採訪了當地華人和華裔留學生。小武博士畢業後選擇定居美國,而父母因為離不開生活幾十年的生活圈而留在武漢,儘管不能常回家看看,但只要有時間小武就與父母視頻通話。小武説:“孝的形式是多元的,留在父母身邊只是其中一種。只要我努力工作,理解和滿足他們望子成龍子孫滿堂的期望,保證跟他們感情上足夠的交流,讓父母開心一樣是一種盡孝。”
除了個人感情上的溝通和交流外,僑界組織也替海外華人向僑鄉的媽媽們表達問候和愛意。據媒體報道,母親節時,廣東僑鄉一位80多歲的老人因為子女在國外工作而獨身一人,當地僑聯在母親節買了蛋糕和生活用品,為老人送上了80多年以來的第一個母親節蛋糕。給她捎去了兒孫在外平安健康的消息和節日的問候祝福,也給她帶去了僑界的關愛。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