快訊 ·2014第四屆北京(春季)國際珠寶首飾展 ...·大理白族文化周舉辦 "下關沱茶"製作工藝...·技術讓生活更精彩 第二屆上交會打造"科 ...·第4屆北京國際電影節開幕 首設IMAX單元·第七屆海峽兩岸保生慈濟文化旅遊節18日 ...·第十二屆香山山花節開幕 營造5000平米花...·“娘本唐卡藝術展”國博開幕 65幅精品展...·2014重慶春季房交會 旗袍美女做宣傳吸人...·第三屆廣州金交會6月舉行 突出展示互聯 ...·技術讓生活更精彩 第二屆“上交會”24日...
聯盟中國union.china.com.cn >> 社會公益 轉播到騰訊微網志 字號:

北京城裏打造無聲無煙熱電廠

聯盟中國union.china.com.cn 時間: 2014-04-10 來源: 京華時報 

京津冀三省市同呼吸,共命運,共治霧霾,同享藍天。

記者近日前往北京京橋熱電廠和什剎海居民區,實地探訪節能減排現狀。北京京橋熱電廠將工廠內的噪音控制在45分貝以下。此外,熱電廠每年可減排二氧化硫400噸,煙塵500噸。

□探訪1 京橋熱電廠

新型煙囪加裝消音設施

沒有冒著白煙的高大煙囪,也聽不到設備機器運作的轟鳴聲音……4月1日,記者來到京橋熱電廠進行現場採訪,廠區內溫馨自然的環境讓人難以想像這裡是發電供暖企業。熱電廠承擔著向北京市供熱和供電的重任,年發電量37億度,供熱能力約1200萬平方米。

“我們廠子緊鄰四環路,位於城市中心區,傳統工業設施與周邊環境極不協調,所以我們廠區整體建築按民建風格設計,電力設施、工業廠房融入了周邊城市環境。因此,如同你們看到的,煙囪是與環境融為一體的高樓般的新型煙囪,還特別加裝了消音設施。”企業負責人揭示了這家熱電企業如此特別的原因。

實測僅45分貝的噪音,讓廠區內比車來車往的街道上更安靜。“45分貝是什麼概念?我們平時咳嗽一聲大約是70分貝。企業投産後,周圍一些居民至今還不知道這裡是一座電廠。”該負責人進一步解釋,噪聲是熱電企業的一大污染,在這裡,吸音板、擋音墻被做成了建築立面裝飾,將工廠內的噪音控制在45分貝以下。

污染數據自動傳環保局

“電廠採用了天然氣做燃料,與同容量燃煤機組相比,每年可替代燃煤約300萬噸。”在廠區西側,該企業設備管理部部長王雲康指著空中緊密排列的十幾條白色管道解釋説,天然氣經由其中一些管道進入發電機組。發電設備上加裝了高效脫硝裝置,將氮氧化物排放濃度控制在20毫克/立方米以內,最低達到7.3毫克/立方米,低於30毫克/立方米的北京市排放標準。天然氣不含硫分和灰分,每年可減排二氧化硫400噸,煙塵500噸。

記者了解到,京橋熱電廠的發電機組安裝了煙氣排放連續監測系統,可以自動連續監測二氧化硫、氮氧化物和煙塵濃度,以無線方式將數據傳送至環保局實時監督。

□探訪2

什剎海居民區

用電取暖一年省上千元

4月1日,記者來到什剎海街道柳蔭街小翔鳳20號。該四合院居住一戶人家。此院于2007年進行了煤改電,對該四合院進行了清潔能源改造;2013年又作為平房外墻防火保溫試點院落,進行了房屋的保溫修繕工程,外墻改造面積為400平方米,節能改造主要涉及內容為:墻體、屋頂和窗戶的防火保溫隔熱改造,經改造後,節能率約為55%。

如今,用該戶居民張廣信的説法,他們在經歷了幾十年的燃煤取暖後,終於過上了“真正城裏人的生活”。其實,平房煤改電的受益者遠不止張廣信一家,到2013年,北京市已完成城市核心區20多萬戶平房煤改電工程。

“以前用煤每年得花費2000塊錢左右,現在用電取暖,享受政府補貼,一年下來才花四五百”。家住柳蔭街西口袋1號的王青梅給記者算起了一筆經濟賬。今年56歲的王青梅在柳蔭街生活了近30年,從前,家裏到了冬天都是採用燃煤小煤爐取暖,不僅溫度上不去,還存在極高的安全隱患,“動不動就有人煤氣中毒,尤其對於老人孩子來説,太不安全了。”

破損房屋實施保溫改造

據了解,北京市西城區的年耗煤量已經從20世紀90年代初的120多萬噸削減到目前不足3萬噸。

西城區煤改電辦公室負責人楊保華告訴記者,“西城區是最早開展煤改電工程的城區,截止到2013年,平房區已有14萬餘戶居民用上了清潔能源採暖。不僅如此,針對部分居民房屋品質差、保溫性能較差等特點,西城區還對“煤改電”區域破損較嚴重的房屋進行了簡易保溫改造。

採訪中,不少居民表示,“煤改電”工程在改善城市核心區空氣品質、完善城市基礎設施建設、改變老城區環境衛生狀況的同時,也在消除安全隱患、提高居民用電條件等方面帶來了顯著的環境效益和社會效益。

■數説節能減排

300萬噸

京橋熱電廠採用了天然氣做燃料,與同容量燃煤機組相比,每年可替代燃煤約300萬噸。

14萬噸

2003年起至2013年,北京經過10年的不懈努力,累計完成了14萬戶居民的電採暖改造,消減煤量14萬噸,消減二氧化硫1120噸。

責任編輯: 沈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