快訊 ·2014第四屆北京(春季)國際珠寶首飾展 ...·大理白族文化周舉辦 "下關沱茶"製作工藝...·技術讓生活更精彩 第二屆上交會打造"科 ...·第4屆北京國際電影節開幕 首設IMAX單元·第七屆海峽兩岸保生慈濟文化旅遊節18日 ...·第十二屆香山山花節開幕 營造5000平米花...·“娘本唐卡藝術展”國博開幕 65幅精品展...·2014重慶春季房交會 旗袍美女做宣傳吸人...·第三屆廣州金交會6月舉行 突出展示互聯 ...·技術讓生活更精彩 第二屆“上交會”24日...
聯盟中國union.china.com.cn >> 社會公益 轉播到騰訊微網志 字號:

網際網路時代點燃“網際網路公益”

聯盟中國union.china.com.cn 時間: 2014-04-08 來源: 中國青年報 

作為武漢大學“种太陽”工作室的新一屆主任,賈舟瀛上任不過短短3個月。這個公益社團需要她完成的第一項工作就是為社團建立一個自己的網站。在此之前,社交媒體已經成為“种太陽”工作室最重要的宣傳平臺。

“我們做公益活動,離不開網際網路”,賈舟瀛説。這個剛上大二的女孩十分清晰地懂得如何利用網際網路為社團的公益活動助力,但她或許還沒有意識到正在做的事情還有另外一個名字——網際網路公益。

基金會中心網總裁程剛説,當下已經進入網際網路公益的新時代,網際網路技術的發展帶來了網際網路公益的延伸。

網際網路擴大了公益的半徑

每年一到3月,“种太陽”工作室的成員就開始忙碌起來,因為工作室最大規模的活動“暑期夏令營活動”即將啟動。這場持續時間長達半年的“重頭戲”從開始到謝幕幾乎從沒有離開過網際網路的“舞臺”。

賈舟瀛告訴記者,每年他們都會利用微網志等社交網路平臺進行宣傳。線上的宣傳讓活動“延伸”了“半徑”,“抵達”更遠的目標。他們放在社交網路個人主頁的照片等內容格外引人注意。“每年8月,我們會正式開始15天的支教,每一支志願者的隊伍也都會有自己的視頻,這些視頻會被放到我們的主頁上面。同時志願者們每天寫的交換日記都會以各種形式放到‘种太陽’的主頁上。”賈舟瀛説。

對“种太陽”工作室來説,只把網際網路作為一個宣傳的平臺已經遠遠不夠,他們的下一個目標,除了要建立自己的網站之外,還要創立一份自己的電子雜誌。“种太陽”工作室最初的構想是要發行一本實體雜誌。“但相關的手續很麻煩。”賈舟瀛略顯無奈,“所以我們正在準備和當地媒體聯繫,希望他們的網站能夠為我們開出一個平臺,我們可以製作自己的電子雜誌。”

賈舟瀛向記者介紹,在這本電子雜誌中,他們希望再現公益活動中的很多爭論引發大家的思考,比如,“短期支教無用論”、“為什麼高校公益交流平臺一直建立不起來”等問題。同時也想請“种太陽”的前輩們開一些專欄,這些內容與傳統的單純把網際網路作為宣傳的平臺有所不同。

網際網路降低了參與公益的門檻

如果説“种太陽”工作室的“網際網路公益”還只是初具雛形的話,那麼植根于網路平臺的一些公益項目已經形成了相對成熟的“網際網路公益”模式和流程。

“我們的網站為一些有公募資格的基金會搭建融資平臺,擴大他們的籌款面。”一家網站公益慈善基金會項目組組長陳圓圓告訴記者,“但是開通捐款平臺之前需要通過我們的準入認證,公益機構需要每個月進行捐贈反饋。”

同時,這家網路公益平臺還在積極推廣小額捐款的新型捐款模式,捐贈人可以通過網際網路的第三方支付進行定期或者一次性捐款,他們將這種方式稱為“月捐”和“樂捐”。

李夢甜是大連的一名大三學生,她第一次接觸到“月捐”,只是好奇,就點進去看一看。與自己的賬號捆綁好後,幾乎就不需要再操心。網際網路公益帶給她最大的感受就是方便,資訊的獲取、捐款的過程都可以在網際網路上完成。

“傳統的公益慈善,公眾參與起來並不方便。網際網路的發展使得每一個公眾參與的可能性、便捷性大幅度提升。”清華大學公共管理學院創新與社會責任研究中心主任鄧國勝説,以前捐一元自己都會覺得很麻煩,而且基金會還要開發票、郵寄給你,這一元連成本都不夠。但是現在你可以每天捐一元,甚至每個月捐一元,通過手機操作很快就捐出去了。網際網路讓公益的門檻降低了。”

在程剛看來,網際網路的屬性就是速度快、覆蓋面廣、表達清晰。正是因為方便,所以更容易形成一個突破口,讓人們慢慢形成關注公益、關注慈善的習慣。但程剛也強調,網際網路只是一種技術手段,養成人們參與公益的習慣主要還是由文化的氛圍、社會制度的建設、主流價值觀的培養等因素來決定的。

網際網路技術改變了公益的實現方式,網際網路精神也正在融入公益,成為公益精神的一部分。“網際網路時代到來之後,每一個人、每一個機構都可能成為網際網路上的一個節點。”程剛告訴記者,這是網際網路本身的屬性決定的,這種屬性讓個人公益、非組織公益形態的公益開始興起。

推動公益透明公開的直接力量

每一位“月捐”的捐贈人在每個月的捐贈日都會先收到一封信,這封信中清晰地寫著上個月此機構把捐款用在了什麼項目上,幫助了多少人。透明和公開一直是慈善領域最被人們關注的話題,在基金會財務公開和管理的法律制度尚不夠完善明晰的現狀下,網際網路技術為公益的透明和公開提供了更多可能。

“毫無疑問,IT技術是推動公益慈善透明公開的直接力量。”程剛在這一點上顯得格外確定。他做了一個對比,在沒有網際網路以前,慈善透明公開的工作也要做,但是如何做呢?就是每個月做成刊物,每年做成書來發佈,那麼人們得到這些資訊就比較慢,資訊也比較陳舊。但有了網際網路之後,資訊就可以更新得非常快。

“機遇在於我們可以通過網際網路做很多以前做不了的事情,比如資訊披露。以前資訊披露成本很高,但是現在可以通過微網志迅速地進行資訊披露。另外組織也可以利用網際網路去籌款。挑戰則在於大家都可以了解慈善組織的資訊,如果有做的不完善的地方很容易被人發現問題,逼得我們的慈善組織不得不快速地提升自己。”鄧國勝説。

除了網際網路對公益帶來的機遇和挑戰,鄧國勝還關注到了其他方面,公眾正在通過網際網路手段表達自己對於公益透明公開的訴求。

“有人去要求慈善組織進行資訊披露,會有助於資訊披露水準的提高,這個領域確實存在問題,也需要有人去推動。對於行業發展總體來説,有人去提出質疑還是一件好事。”鄧國勝告訴中國青年報記者,但是他同時提醒公眾必須依據法律的要求,資訊披露是有邊界的,應該尊重捐贈人和受助人的隱私。

責任編輯: 沈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