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已經邁入老齡化社會,人口老齡化所帶來的影響廣泛而深遠。由於農村人口基數龐大,加上青壯年從農村外遷,農村老齡化相較城市更為嚴峻。近日,華中科技大學教授、中國鄉村治理研究中心主任賀雪峰接受中國青年報記者專訪,認為農村養老服務不應“一刀切”,養老服務政策設計要根據不同年齡階段老年人的特徵,進行分類治理、分類保障。
年輕人口流動出現“家庭化”,鄉村普遍出現“空巢老人”
中國青年報:中國已經進入老齡化社會,農村是否表現得更為明顯?
賀雪峰:在接下來的半個世紀,我國農村老年人的數量會持續在高位運作。我們在農村調研發現,很多農村成了“空心村”。現在年輕人口流動出現“家庭化”,即農民工將配偶和小孩也帶到城市生活和接受教育,而把年邁的老年人留在農村,這樣村莊就無比寂寞、了無生氣。
中國青年報:從2003年起,中國鄉村治理研究中心連續在湖北農村進行調查。根據你們的調查,當前農村老人的生活狀態是什麼樣的?
賀雪峰:在農村的老人分三種情況。一是50~65歲的低齡老人。他們在城裏很難找工作了,但仍然有勞動能力,就返鄉成為農村種地的主力,種地之外還可搞些副業。他們不僅能夠維持自己和家人的生活,還可以資助在城裏的子女。這部分老人養老問題並不突出,在家庭中還有一定的地位。
二是65~75歲的中齡老人。他們體力不如前一部分人,雖然種地收入不多,但可以實現自我供養,減輕子女負擔。種二三畝地,並不繁重的體力勞動正好適合老年人的生活節奏。所以土地對老人的意義很大。從我們的調查來看,中齡老人只要還有地,有事情可做,就比較幸福,而一些失去土地的留守老人,生活就非常寂寞無聊。
三是75歲以上的高齡老人。一般來説,他們的子女年齡也比較大了,外出打工的也開始返鄉,可以照顧老人。當然也有一部分子女仍在城裏務工,或不想回來,這部分老人就比較苦了,沒有人照顧,情況就比較糟糕。這部分老人儘管比例不大但總數不少,是最需要保障和服務的。
中國青年報:這三類老人分別需要哪些養老服務呢?
賀雪峰:養老政策不能“一刀切”,需要針對不同年齡的老年人分類保障。對於60~70歲之間有勞動能力的老人,可以採取的對策是,完善現有的農村家庭承包經營制度,鞏固農業基礎設施比如水利、機耕道等,穩定這部分老年人的農業收入,讓他們到農業生産領域繼續創造價值,一方面養活了自己,不構成對家庭和國家的負擔,另一方面繼續創造財富。農民在農村生活,可以通過勞動廉價獲得糧食、新鮮蔬菜甚至肉蛋奶,這對改善農民生活品質,意義非常大。因此,對於這部分老年人來説,農業生産與土地具有關鍵意義。當前有人主張的激進的大規模土地流轉“整村推進”,將農村老年人排斥出土地,這樣會加重老齡化的負擔。
70~75歲之間的農村老人,無勞動能力但有自理能力,在家庭中的地位下滑,養老糾紛開始增多。目前正在部分省市進行試點的新農保政策,可以優先提高70多歲老年人的給付水準。因為目前新農保一個月55元錢,對於那些有收入的低齡老年人而言,其政策的邊際效用,要遠遠低於對70歲以上老年人的效用。
75歲以上的老人,老人對子女的依賴程度達到最高。隨著老人疾病風險增大,對醫療的需求增加,需要完善正在農村實行的新農保制度。
中國青年報:現在農村的年輕人大多外出打工,留守的老人誰來照料?
賀雪峰:現在年輕人在外打工,老人能動的時候需要種田、自己養老。老人不能動的時候,年輕人也不願意花時間回來照料,獨生子女家庭更是面臨難題。在這種情況下,家庭養老其實已經很脆弱。建議政府採取切實可行的政策措施,完善各種形式的敬老院和老年公寓等。
農村老人主要的娛樂方式就是在家看電視
中國青年報:年輕人不喜歡呆在農村的一個原因就是文化生活匱乏,那對於老年人有沒有影響?養老要不要加強精神文化層面的服務?
賀雪峰:可以説,農村老人最大的問題不是物質匱乏,而是精神寂寞。由於老年人不再參與勞動,剩下的時間就是閒暇。社區參與、社區交往對於生活在村莊裏的老年人而言,是至關重要的。以前農村人還能互相串串門、聊聊天,現在村莊面臨人口大規模減少,傳統的社交方式日漸縮減。
當前農村老年人的閒暇生活單一,精神文化缺乏,大量空閒時間難以打發,導致精神苦悶。從我們的調查來看,老年人主要的娛樂方式就是在家看電視,比例佔51.7%,這是一個很不好的現象。這實際上是農村生活公共空間缺失、生活“私密化”的一個表現,當大量的老年人都在家看電視,面對面的交往就少了。
中國青年報:目前農村面向老人的活動設施是不是很少?
賀雪峰:是的,老年人有很高的需求,但公共性娛樂活動在農村卻十分稀少。2003年以來,我們在湖北的洪湖漁場成立老年人協會,建了老年活動中心,買了彩電、影碟機及其他一些娛樂設施,很受老年人歡迎,颳風下雨都有很多人。其實設施很簡陋,就是買了一些戲曲的光碟,看了無數遍,但老人們很開心。重要的不是有什麼設施,而是他們可以聚在一起説話交流。
中國青年報:農村老年人生活單調,是不是很需要有人組織一些活動?
賀雪峰:各項措施的實施是一個長期的過程。就現階段而言,我們認為,建立守望相助的老年人協會,讓老年人自我組織、自我教育、自我管理、自我服務,是改善老年人處境的一個低成本、高效率的模式。2004年以來,我們又在荊門三個村試點建立了老年人協會,效果也十分顯著。一方面,老年人協會將老人組織起來開展各項文藝活動,豐富閒暇生活、增加精神福利,使得老年人感受到一種自我參與、自我體驗的愉悅,真正做到“老有所樂”;另一方面,組織起來的老年人群體,是村莊的一支重要力量,他們可以充分發揮餘熱,為村裏的公益事業做出貢獻,使得老人能夠感受到服務他人的生命意義感,做到“老有所為”。協會真正成為了農村老年人自己的組織。老人做壽、生病、去世時,每次都有老年人協會的負責人出面張羅。這種溫暖的感覺,只有老年人才知道其珍貴。
生重病能得到治療的老人為88.7%,但有效率不高
中國青年報:隨著老年人年齡的上升,患病比例越來越高。農村的醫療服務能否滿足需求?
賀雪峰:農村醫療保障嚴重不足,農村老人面臨嚴峻健康風險。我們在農村調研發現,老年人晚年生活中比較突出的問題是生病。根據我們的調查,生重病能得到治療的老人是88.7%。其中,真正能夠得到有效治療的情況比較少。很多老年人得了重病之後就是在鄉村的醫療診所緩解一下,基本難以扭轉病情。
中國青年報:現在農村合作醫療已經實現了全覆蓋,老人看病難的情況是否有所改變?
賀雪峰:老年人的醫療費用主要是自己和子女承擔,近年來合作醫療也發揮了一定的作用,但效果還不是特別突出。這主要是因為合作醫療的保障水準目前還比較低,難以在老年人的醫療消費中發揮主導性作用。
中國青年報:俗話説“久病床前無孝子”,如果老人患病得不到有效的治療,養老問題就會比較糟糕吧?
賀雪峰:當老年人身體還比較健康時,一般生活品質還可以,一旦生病,生活品質、家庭關係可能會發生很大的變化。老年人生病,特別是生重病,就意味著很大一筆醫療費用支出。老年人為了減輕子女負擔,一般不願採取有效的治療措施,有些老年人甚至通過自殺來減輕子女醫療負擔。現在農村老年人自殺率遠遠高於低齡人群。當然,最近幾年,國家大幅度提高了農村合作醫療的投入,農村老年人看病難的情況有了比較大的緩解。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