攻讀MBA(Master of Business Administration,工商管理碩士)一向被視為晉陞管理層的墊腳石。但近年來,隨著國內開設MBA院校的增多、入學者門檻的降低,MBA學子的“精英”光環正在逐漸褪去。
不久前,哈爾濱理工大學MBA考點附近出現了多個神秘“電波”,並由此牽出了一起使用無線電等高科技通訊工具作弊的事件,違紀的26名考生中,有21人是MBA考生,哈理工MBA中心也因此被停止2015年招生工作。
從上世紀90年代初試水“合作辦學”,到如今36所院校遍地開花,可以説中國的MBA教育正在經歷功利化、盲目性帶來的陣痛。
4個“不適合”
MBA是邁向管理層的階梯,但並不是説,MBA是個筐,誰都可以往裏鑽。
按照課程類型區分,MBA通常分為三類,即針對任職公司高管的課程,畢業後為高階工商管理碩士(Executive MBA,簡稱EMBA);供現職管理者或大學畢業生的課程,此為工商管理碩士的原型;供現職從業或具備兩年以上工作經驗者的課程,畢業後為特設工商管理碩士(Special Master of Business Administration,簡稱SMBA)。入學前,總有人被所謂的MBA“高回報”矇住了眼睛。
小齊是北京某“211工程”高校的MBA畢業生。回想起昔日同學的MBA入學選擇之時,他認為存在著4個“不適合”。
第一個“不適合”的是年齡較小、工作經驗不足以學習MBA的考生。“這體現在社會地位上,有些人是老闆,有些人是小職員,後者盲目地認為學MBA好,可能連學費都要家裏人掏。”
而小齊直言自己屬於第二種“不適合”人群,所指的是剛剛工作的普通員工,“我深有體會,自己在時間上都難以支配,經常因出差曠課”。
第三個“不適合”則有一定迷惑性,他們是企業的老闆、高層,看似與MBA招生定位最吻合。但由於高校的教學規劃不明、宣傳含糊,導致考生所知的招生資訊不對稱。“他們進來後發現北大、長江商學院的EMBA才是自己心目中的MBA。他們一般不上課,寫作業由秘書代勞。”
此外,由於同學間收入不同,産生了第四個“不適合”。小齊説,有些人成天以交流的名義組織活動,而有些人剛工作囊中羞澀出不起份子錢,“想擴充人脈的目的自然沒有那麼順暢”。
事實上,小齊大部分同學入學動機並不單純。在當年該校的一項MBA入學調查中,95%的學生承認是出於結交社會資源的目的報考,2%的人純粹是為了混文憑,只有3%的人願意認真學習。就連小齊也承認,自己是混文憑一族。
追求附加值與大學的態度
然而,結交人脈、混文憑、混戶口……這些飽受詬病的入學動機,本身並不能完全加以否定,也並非完全由教育體制的漏洞所造成。
清華大學經濟管理學院會計係副教授羅玫表示,MBA教育本身就是一個提升自我被認可度的良機,拓展人脈、提高文憑是MBA教育的附加值,從某種意義上來説並沒有不妥之處。“從提供MBA教育的高校一方來講,設計多方面考察學生能力或素質的面試方式,選擇符合自己招生品質的方式,也並不意味著要避免希望鍍金或拓展人脈的學生。”
“有時教育弊端體現的問題,並不一定是教育本身問題,可能是社會中各環節的問題在招生中的集中體現。”清華大學經濟管理學院金融係副教授何平説,之所以有人會通過MBA混戶口,不適合也要強行入讀,恰恰説明瞭人力資源配置上的效率缺失。如果沒有戶籍制度,或者企業招聘看重人的素質和能力,有系統規範的流程,而不是唯學歷論,上述的問題是可以得到緩解的。
在他看來,在MBA入學選拔中,大學應該做,也可以做到的是把好制度關、意識關。
何平告訴《中國科學報》記者,如果一所高校MBA招生制度尚不完善,出現遞條子、走後門的現象,最終導致招來的學生並非理想人選的情況時有存在。對此清華的做法是,將每個申請者的材料送去外部匿名評審,只有匿名評審中得分高的人才能進入面試;之後採用先面試後筆試的方式,在面試中確認能力、資質後,再讓考生參加全國統考,用科學合理的流程保證招生的公平和透明。“當然,部分教師利用教育資源謀私利也是不可取的,一旦存在謀私利的行為,再好的制度也會被破壞。因此教師意識的培養也很重要。”
“高校明確知道自己想要什麼樣的學生,學生正好匹配上所需資源的高校,這就是好的招生方式。”羅玫如是説。
最終決定含金量的是市場
誠然,MBA教育不能舍本逐末,開成“附加值”的名利場,那麼含金量高的MBA教育應該如何推動?又亟待從哪方面入手?
在讀期間,小齊不只一次看見來自企業的學生與來自本科生、碩士生課堂的老師當堂論戰,最後有三四個老師被陸續換走。“如果只是單純授課,是講不好MBA課程的。”
同樣,秘書代替老闆上課不但反映了高校管理不嚴格,更加根本的問題在於“師資經驗不足,無法真正滿足學生獲取知識的目的”。羅玫告訴記者,師資經驗不足是開設MBA院校的一大通病,即便國內頂尖大學也在不斷加以改進。
何平表示,解決師資問題比較現實的做法是,通過增加學費等方式,用更高的薪酬招攬更多優秀的人才加入師資隊伍。同時,加強MBA教師的培訓,比如案例教學的培訓,給他們創造更多的機會與企業接觸。
然而,“解決師資難題會是一個漫長的過程,不可能一蹴而就。”羅玫説。
儘管讀MBA的回報已不如當年,MBA教育中也存在師資不足等問題,但是近年來選擇在職攻讀MBA已成為一種趨勢,開設MBA的院校也如雨後春筍。
何平表示,根據逆向選擇的理論,願意花2年時間攻讀全職MBA者,本身也許意味著其希望尋找更好的工作機會;願意花3年時間攻讀在職MBA者,很可能表明其當前自身工作較好。“各式各樣的情況將給MBA的定位帶來前所未有的複雜性。”
“最終,各學校MBA的含金量會在人才市場上充分體現。”羅玫解釋,如果MBA提供優質的學生,市場會給予相應的價碼來吸引人才;如果MBA辦學品質一般,相應的市場價碼必然不高。當市場飽和後,品質低下的MBA院校就會因喪失生源而無法開辦。因此,最終決定MBA含金量的將是市場。
“這就要求高校賦予MBA新的價值,以保持它原來的含金量,而未來提高品質的路要如何走,這才是當前最需要思考的。”何平補充。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