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月3日,北京市消協公佈了“消費者對理財産品銷售行為中存在的問題及意見”的調查結果。結果顯示,超六成消費者認為理財市場銷售行為不規範。在投資理財服務中,部分企業存在誇大宣傳、誤導消費等六大問題。
在針對理財産品的問題徵集中,市消協梳理後發現,65%消費者認為理財市場銷售行為不規範;20%消費者認為消費者自身風險意識差;同時也有三成消費者認為行業監管不明確。針對上述情況,市消協對投資理財行業市場進行了暗訪。
通過暗訪,六大問題浮出水面。第一是,市場上從事投資理財行業的市場主體繁多,商業銀行、保險公司、信託公司、基金公司、投資理財公司等都在經營理財産品。銀監部門、金融部門只對銀行及部分審批的基金公司等金融企業作管理,對於一般性從事P2P(網貸)和金融産品的企業行業管理不明確。
第二是,暗訪中面對理財者,少數銀行營業人員在銷售其代銷的保險産品時,採用隱瞞關鍵資訊等方式,使消費者産生誤解,認為其購買的是理財産品,且消費者基於對銀行的信任,缺乏像證券投資那樣的風險防範意識。
其餘四方面問題包括,部分理財産品經營者為吸引消費者還會刻意誇大産品的收益率;理財市場還存在利用合同條款,偷梁換柱、規避自身風險;理財産品管理的法律、法規仍需健全;行業缺乏資金風險防控等問題。
建議
法律法規和監管都要到位
針對理財市場存在的問題,市消協建議:應儘快明確針對帶有金融行業特性的一般性投資理財公司的行業監管部門;
儘快出臺針對投資理財公司的法律規範。對行業的發展、市場主體、銷售行為、風險防控等環節作出明確規範;
加大對銷售行為的監管力度,進一步加強對理財産品風險揭示的要求;
消費者也要加強自身的風險意識。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