經濟增長與減少碳排放可兼得
“丹麥經驗”助我國綠色發展
丹麥高等教育和科技大臣尼爾森25日在北京表示,希望中國和丹麥兩國在可再生能源領域繼續加強合作,分享經驗和技術,為中國的可持續發展提供“丹麥經驗”。
在當日舉行的“可持續經濟發展—面向未來的中丹夥伴關係”論壇上,尼爾森稱,丹麥在可再生能源領域的經驗表明,在維持經濟快速增長的同時,可以做到減少對化石能源的依賴,保護環境。
2050年丹麥將
完全擺脫化石能源
“丹麥正在綠色轉型的道路上不斷探索,並且是世界上首個決心於2050年完全擺脫化石燃料的綠色經濟增長體。”尼爾森在論壇上表示,實現這一雄心壯志不但需要宏觀政策框架,還需要多方整合計劃作為後盾,提高能源效率,優化資源,同時增加風能和生物質能等可再生能源的比例。
事實上,丹麥提出這一宏偉目標是有基礎的。上世紀70年代的第一次石油危機,丹麥由於單一、脆弱的能源結構,經濟遭受了劇烈衝擊。為此,丹麥政府制定了積極的能源轉型戰略,出臺並執行各種能源政策,使丹麥從一個能源幾乎全部需要進口的依賴者,不僅實現了能源獨立,還一躍成為歐盟乃至全球在能源和氣候變化領域的引領者。
自1980年開始,丹麥根據資源優勢,大力發展以風能和生物質能為主的可再生能源,在目前世界累計安裝的風電機組中,60%以上産自丹麥,佔世界風機貿易的近70%。丹麥風力工業協會提出了雄心勃勃的“風力50”計劃,到2025年丹麥風電將佔全部電力消耗比重的50%,實現碳中和排放的目標。
據尼爾森介紹,在過去的30年裏,丹麥經濟增長了78%,但能源消費所引發的溫室氣體排放不僅沒有增加,還下降了30%,這充分印證了減少碳排放與經濟增長可以兼得。
“中國是發展中的大國,特別是現在正處在工業化和城鎮化進程加快的發展階段,面臨著更為突出的能源和環境問題。”國家能源局副局長劉琦在論壇上説,
中國目前可再生能源發電佔總發電量的比重仍然較低,僅為21%,可再生能源的發展是一項長期任務,任重道遠。
劉琦同時表示,丹麥是全球可再生能源理念和技術最先進的國家,中國是全球可再生能源發展最快和應用規模最大的國家。中國希望更好地學習和借鑒丹麥可再生能源發展的成功經驗,進一步完善政策措施,繼續推動中國能源和環境的可持續發展。
新環保法力度大貴在執行
“昨天通過的《環境保護法》修訂案提出了罰款上不封頂,顯示國家將加大環境保護力度,要使法律落到實處,關鍵要看執行。”國家應對氣候變化中心主任李俊峰在論壇上表示,中丹兩國在能源領域的政策、法規制定上有不少共同點,但今後我們需要更強的執行力度。
李俊峰表示,我們要學習丹麥,改變GDP增長對能源和水資源的依賴,要在提高能效的基礎上推動經濟發展。目前中國僅僅發展可再生能源還不夠,要雙管齊下,一邊發展可再生能源,一邊清潔化利用化石能源,提高能源效率,才能真正解決污染和排放的問題。
國家可再生能源中心主任王仲穎提出,根據中國對2050年經濟增長目標和人口數量倒推,按照每人平均用電量達到經濟合作組織國家(OECD)水準計算,同時能源轉型成功實現可再生能源替代,火電利用小時數將壓縮至1000小時。
王仲穎也提倡,應該大力發展可再生能源,並以可再生能源替代化石能源。截至去年底,我國的風電裝機達到7700萬千瓦,相當於英國的電力裝機規模。可再生能源電力佔總體電量的21%,但非化石能源僅佔10%。
中國節能環保集團董事長王小康認為,像霧霾等環境污染問題的産生並不是孤立的、單一的,我們需要多元化治理,包括建立綜合環境保護考核體系。過去企業的節能情況往往是企業自行監管,這是不夠的,未來我們需要大力發展第三方監管服務,讓環保産業實現市場化健康發展。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