過去西藏發展有三大“瓶頸”:能源、交通、通信。經過一個時期的建設,特別是青藏聯網、新疆與西北主網聯網等工程投運後,很大程度上扭轉了長期困擾西藏經濟社會發展的電力供應緊張局面。如今,川藏聯網工程全線啟動,將填補上西藏昌都和四川甘孜州南部地區的用電缺口。
聚集這一組數字:最高海拔4980米,平均海拔3850米,高山峻嶺地段約佔65%——註定川藏聯網工程這條銀龍,需要在挑戰和攻克中誕生;也註定了這項穿越高寒、高海拔地區的工程,將成為被吟誦的傳奇。
餘缺互濟發揮聯網效益
剛剛結束的全國兩會,全國政協委員、四川省電力公司總經理王抒祥的提案中特別強調了“川電外送”的迫切意願。據他介紹,四川省每年新增電力裝機容量1000萬~1400萬千瓦,但該省自身負荷年均僅消納3000萬千瓦左右,在現有電力外送通道非常有限的情況下,每年造成至少10%的棄水,使很多電能白白浪費掉。
“近年來,四川大力發展以水電為主的清潔能源,並加快電力通道建設,著力解決電力‘豐余枯缺’的結構性矛盾。截至2013年底,全省電力裝機容量達到6862萬千瓦,當年發電2617億千瓦時,外送電量715億千瓦時。”四川省政府副秘書長戴東昌在川藏聯網工程開工動員會上表示,建設輸電通道,不僅可以將四川剩餘及浪費掉的清潔能源配置給其他缺電地區,還可以在四川枯水期得到區外電力支援。
送電的願望迫切,盼電的願望同樣迫切。
在西藏昌都和四川甘孜州南部地區,對於這個能夠幫助自己走出資源困境的輸電工程也是一路“綠燈”、鼎力支援。“川藏聯網工程必將極大地解決昌都地區嚴重缺電和無電地區通電問題,滿足昌都地區首批水電開發外送需要,對於服務西藏全面發展、跨越式發展和長治久安、推動‘西電東送’接續能源基地建設進程,具有深遠的政治意義和重要的經濟意義。”西藏自治區黨委副書記、自治區主席洛桑江村在近日召開的該工程開工建設動員會上表示,西藏自治區將全力做好支援、協調、配合、服務、保障等各項工作,爭取工程早日建成投運,造福川藏各族人民。
現在,川、藏兩地的期盼就將化為現實。2015年上半年,這條總投資66.3億元的“電力天路”將建成。目前,2萬餘名電力建設者已陸續進駐現場,工程建設準備工作就緒。
安全保障構築千里生命線
從四川鄉城變電站起,先後跨越巴楚河、金沙江、瀾滄江等河谷和高山叢林,翻越青藏高原東南緣橫斷山脈中段及北段、川西高山峽谷區,穿越無人區,挑戰懸崖和地震、崩塌、滑坡、泥石流等災害風險……到邦達和玉龍變電站止,川藏聯網工程將在五六十米的上空,架起一條1521千米的“天路”。
“相比青藏聯網工程,川藏聯網工程設備材料用量更大,沿線運輸無鐵路、高速公路可利用。約40萬噸設備物資,包括鐵塔、高壓電抗器、主變壓器等大件設備,需從成都、大理和麗江沿路途艱險的川藏和滇藏公路,超長距離運抵現場。”據國家電網公司總經理助理、川藏聯網工程建設總指揮喻新強介紹,該工程除了施工環境惡劣,通運輸條件也很差,物料運送異常艱難。“特別是察雅至芒康約240千米的鄉村土路,道路狹窄崎嶇,行車異常艱險,卻仍需承擔超過10萬噸物資運輸的繁重任務。”喻新強向記者舉例。
喻新強告訴記者,針對道路條件惡劣,川藏聯網工程建立了“兵站式”物資運輸模式和工班制道路保通機制相結合的 物資運輸保障體系。此外,還開展了“施工難點突破、地質災害預防、管理效率提升、系統安全穩定、運作維護方便”等五大類17項研究專題,深入推進技術及管理創新。
比起青藏聯網工程全面啟動時的激情澎湃與鬥志昂揚,川藏工程的故事起筆,書寫起來更加從容、淡定。
記者從國家電網公司了解到,針對地質災害和交通安全巨大風險,川藏聯網工程在國內電網建設中首次開展了地質災害和交通安全專項監理工作。針對施工區域生態脆弱,全過程、全方位開展環保、水保監理監測工作,確保藏區江河水源不受污染,動植物繁衍生息不受影響。針對工程沿線通訊盲區,裝備衛星通訊設備,建成了覆蓋全線的通信指揮系統,確保指揮暢通、協調有力。針對生命保障難題,在施工沿線建立26個醫療站點,配置了符合高原特點的救護車輛和醫療設施,安裝四個固定式高壓氧艙,並建成了覆蓋全線的三級醫療保障體系,確保建設者上得去、站得穩、幹得好。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