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共中央辦公廳、國務院辦公廳近日印發《糧食節約行動方案》,其中特別提到“完善適度加工標準,合理確定加工精度等指標,引導消費者逐步走出過度追求“精米白麵”的飲食誤區。”

那麼,為何會存在這種飲食誤區?消費者怎麼做才能走出誤區呢?

1“精米白麵”為什麼深入人心

消費者更容易接受精米白麵,大致出於3個原因。

一是感官舒適。精製穀物方便料理,製成的食物容易咀嚼,顏色也比較淺,顯得更為“乾淨”。由於能給人帶來軟、糯、黏、滑等舒適口感,精米白麵往往比相對更硬、彈、散、糙的全穀物受歡迎。而且,由於精米白麵更容易消化,讓血糖快速升高,使得以葡萄糖為主要能源的大腦更為愉悅。

二是成本優勢。目前,市面上全穀物的價格整體上高於一般的精米白麵。與全穀物相比,精製穀物的成分簡單、化學性質穩定,不容易氧化變質,存儲成本更低。以麵粉為例,倘若以全麥粒磨粉,因為胚芽和糊粉層都含有大量油脂,儲存不當的話,油脂很容易氧化變質,甚者幾週之後就會出現“哈喇味兒”。因此無論是從貨架壽命還是居家保存難度上來説,精製穀物都更有競爭力。

三是思維慣性。在生産力較為落後的時期,精米白麵“物以稀為貴”,大多數人受限于消費能力,不得不吃當時更便宜的全穀物,因此,在人們心中留下了“吃精米白麵意味著生活水準提高”的印象。

基於以上原因,再加上市場經濟的因素,既然消費者更喜歡吃精米白麵,廠商就增加産量滿足需求。産量增大後規模優勢顯現,成本進一步下降,加之存儲成本相對更低,精米白麵的市場競爭力就越來越強。全穀物反而成了小眾的選擇。久而久之,很多消費者在認知上存在著一個誤區,即“精米白麵就是主食,主食就是精米白麵”。如此一來,無意間就可能過了那個“度”,變成“過度追求精米白麵”。

所謂“度”,可以參考《中國居民膳食指南》。按照該指南的建議,日常飲食要以穀物為主,其中每天攝入全穀物、雜豆類食物50-150g。事實上,調查顯示我國超過80%的成年居民全穀物攝入嚴重不足,成年男性每日全穀物攝入量為13.9g,女性為14.6g,還不到推薦攝入量下限的三分之一。

換言之,精米白麵嚴重擠佔了全穀物的攝入份額。

2穀物過度精製怎樣影響健康

到底什麼是精米白麵,我們有必要弄清楚。

穀物是以禾本科植物為主的糧食作物的總稱,其中稻米和小麥佔世界糧食總産量的一半以上,許多中國消費者熟知的粗雜糧也屬於穀物,例如玉米、燕麥、蕎麥、小米、紫米等。穀物是膳食的重要基礎組成部分,也是膳食纖維、B族維生素、礦物質等營養素的重要食物來源。

根據加工程度不同,穀物可分為全穀物和精製穀物。

全穀物是保留了完整谷粒所具備的胚乳、胚芽、糊粉層和谷皮等結構。它既可以是完整的穀物籽粒,也可以是經碾磨、粉碎、壓片等簡單處理後的産品,以稻米和小麥為例,全穀物形態分別為糙米和全麥粒(粉)。而精製穀物經過加工後,在全穀物的四種結構上有不同程度缺失,市面上最常見的一般是只保留了富含澱粉的胚乳部分的米麵,也就是俗稱的“精米白麵”。

從營養學上來分析,過度追求精米白麵所帶來的健康問題是顯而易見的。

一是營養缺失。精米白麵由於過度加工,導致營養價值下降,膳食纖維損失嚴重,B族維生素和礦物質的損失約佔到60%-80%。因此,長期食用精米白麵對健康是不利的,可造成維生素和礦物質攝入不足,甚至導致維生素缺乏病,如維生素B1缺乏可引起“腳氣病”。

二是易致肥胖。穀類加工越精細,進食後升血糖越快,會刺激胰島素大量甚至過量分泌。胰島素的生理作用之一就是促進血液中過多的葡萄糖轉化成脂肪,也就是説,過度食用精米白麵更容易使體重或體脂率超標,長此以往還可能增加糖尿病患病風險。

而全穀物中含有豐富的膳食纖維,餐後血糖反應更平穩,同時又可以增強飽腹感,從而減少其他食物的攝入。因此,與等量的精製穀物相比,它更有助於控制體重,降低超重及肥胖的風險。用全穀物替代精製穀物,能降低血液中總膽固醇、低密度膽固醇和甘油三酯水準。

此外,全穀物可促進排便,減少糞便在消化道的停留時間,且其中的膳食纖維在腸道中發酵可産生有益的短鏈脂肪酸,從而降低患腸道癌的風險。比如,燕麥和青稞中的β-葡聚糖,不僅有利於降低心血管病風險,還可以改善便秘,刺激腸道有益菌的生長,促進腸道菌群的穩定性和多樣性。

3烹飪全穀物這樣更好

雖然我們説了精米白麵的缺點,但並不是説不能吃,而是要講究粗細搭配。

《中國居民膳食指南》建議,健康人全穀物的攝入量每天50-150g,也就是佔主食總量的1/3,俗稱“粗細糧搭配”,只吃全穀物完全不吃精米白麵也不可取。在種類上,我們推薦平均每天的主食種類(穀類、薯類和雜豆類)有3種,每星期至少有5種,也就是説全穀物的種類不要單一,可多樣化。

如果擔心全穀物的口感不佳,可以嘗試以下幾種方法進行加工。

1.充分蒸煮軟爛

有些全穀物的質地比較硬實,且谷皮的隔水性強,可以提前用清水浸泡6-12小時,使澱粉充分吸水,再酌情配合稍長時間進行蒸煮即可,當然也可以直接使用壓力鍋烹飪。採用這種料理方式,在進餐時能看到全穀物的原形態,口感上又足夠軟爛,類似于預包裝的八寶粥。

2.磨成粉或打成糊

穀物的顆粒越細小則表面積越大,就越容易煮熟和消化,除了居家自行磨粉,也可以選擇預包裝的全穀物粉或現場磨制的産品。如果購買預包裝食品要關注配料表,選擇全穀物排在首位或者前幾位都是全穀物的。相較而言,全穀物粉方便攜帶,即衝即食,但不要一次性磨制或購買太多,保存不當容易氧化變質。經常在家做飯的人,還可以按照合適的比例把多種粗細糧混合,用豆漿機打成五穀豆漿。

3.發酵

全麥饅頭、全麥麵包、玉米發糕等發酵的全穀物食品,在經過磨粉和酵母發酵後,全穀物中的植酸、膳食纖維等成分一定程度上被微生物分解,口感和消化難度都得到了改善。

4怎麼鑒別“偽粗糧”

對於原形態的全穀物籽粒,比如燕麥米、小米、糙米等,我們很容易辨別。但像全麥麵包、粗糧餅乾、全麥饅頭或某些麥片的預包裝食品包裝上,標注著“全麥”“麥麩”或“雜糧”等字樣,可信嗎?

實際上,很多食品廠商為迎合部分有營養健康追求的消費者需要,在醒目位置標注著各種展示“全穀物”的標簽,但由於前文所述的口感和成本原因,有些食品只是“偽全麥”“偽粗糧”,主要成分還是精米白麵,全穀物含量很少。

我們可以通過查看食品包裝背面的配料表和營養成分表,來鑒別真假全穀物。

按照《預包裝食品標簽通則》要求,配料表的標示原則是“配料遞減順序”,也就是配料表上排在首位的,必須是這種食品中重量佔比最高的成分。如果配料表中第一位是“小麥粉”而不是“全麥粉”,那就不能算是全穀物食品。在此基礎上,儘量選擇只有全麥粉而沒有小麥粉的食品,同時配料表越短越好。

還有的食品配料表上首位是全麥粉(小麥粉、麥麩),後邊又跟著小麥粉等其他成分。嚴格意義上來説,這種食品也不能算是全穀物,因為添加麥麩的比例可能低於天然穀物的比例,而且大多也不會添加胚芽。不過,跟精米白麵食品相比,營養得到了一定的強化。

另外,要看營養成分表。《預包裝食品標簽通則》強制要求標注的是能量、蛋白質、脂肪、碳水化合物和鈉這5個營養素含量數據,如果廠家想突出食品的營養優勢,還會標注膳食纖維含量。對比幾種全穀物食品,選擇同等重量含膳食纖維更多的,可間接説明全穀物配料含量更可觀。

市面上還有一些沒有配料表和營養成分表的散裝全穀物食品,比如雜糧饅頭、紫米饅頭等,不能只看顏色深淺來判斷。即使技術不斷革新,全穀物食品的口感多多少少還是會比精米白麵食品“粗糙”。所以,當吃到口感和風味跟精製穀物食品很接近的“全穀物”食品時,就得懷疑其“含金量”了。我們建議有條件的消費者,自己嘗試製作幾次全穀物食物,獲得直接的感官體驗,以便心中有數。

醫師提醒

哪些人要減少全穀物的攝入

雖然全穀物有諸多益處,但以下人群要注意減少全穀物的攝入量。

消化道疾病患者全穀物中的膳食纖維,尤其是不溶性膳食纖維,對消化道有損傷或炎症的人來説會加重刺激。如食管靜脈曲張、胃潰瘍、十二指腸潰瘍、炎性腸病患者,攝入全穀物可能引起病灶處疼痛或出血。

消化功能較弱者腸胃消化或蠕動功能較弱的人群,如慢性胃炎者,吃太多全穀物會延緩胃排空,增加胃酸分泌,加劇胃反酸、燒心、脹等。此外,有的老年人消化功能減弱,如果已經出現體重偏低或肌肉量減少,就要注意降低全穀物的攝入比例。

免疫力低下者全穀物中的植酸、膳食纖維等成分,會降低蛋白質和鋅元素的吸收率,如果長期攝入大量全穀物,可能導致營養不良,降低人體的免疫力。

缺鐵或缺鈣者全穀物中的植酸和膳食纖維,會結合膳食中的鐵元素和鈣元素,降低吸收率,因此有缺鐵性貧血或骨質疏鬆者,要適當減少全穀物攝入比例。

幼兒和青少年生長髮育期的青少年對能量和蛋白質、微量元素等營養素的需求量比較高,全穀物中的一些阻礙食物消化的成分,大比例攝入也會妨礙營養素的吸收和利用,不利於生長髮育。(中日友好醫院營養科醫師于永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