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3月5日提請十三屆全國人大四次會議審議的政府工作報告和提請會議審查的“十四五”規劃和2035年遠景目標綱要草案中,“創新”是核心關鍵詞。支援研發尤其是支援基礎研究、支援企業研發的態度和措施都非常明確。“十四五”期間,我國將制定實施基礎研究十年行動方案,提升企業技術創新能力,激發人才創新活力,完善科技創新體制機制,全社會研發經費投入年均增長7%以上,力爭投入強度高於“十三五”時期實際。

網民表示,堅持創新驅動發展,完善創新制度體系,具有重大意義和價值。只有完善創新制度體系,才能確保“好鋼用在刀刃上”,最大限度地發揮充足資金和資源的作用。因此,需深化科學創新體制改革,最大限度盤活資源,激發創新潛能,進而推動科技成果轉移轉化,為産業鏈、供應鏈提供強大支撐。

網民“龍之朱”認為,以往僵化的體制要改革,固化的利益格局要打破,束縛科技人才脫穎而出的藩籬,也要徹底清除。只有克服了這些短板和弱項,才能實現關鍵核心技術自主,突破一系列“卡脖子”技術,提升創新體系整體效能,並強化科技成果的轉化供給能力。關鍵是推進科研體制機制改革,營造風清氣正的創新生態,釋放高校、機構、企業、人才的創新活力。

有網民指出,我國製造業創新能力不強,關鍵還是科技創新體制機制不健全,科技與産業“兩張皮”問題尚未有效解決。必須深化科技體制改革,科學配置科技資源,推動創新鏈、産業鏈、政策鏈、資金鏈、人才鏈深度融合。要加快推動建立以企業為主體的技術創新體系,積極探索發揮新型舉國體制優勢的新路子,強化科技、産業等部門協同。

網民“王海燕”表示,我國在人工智慧、量子資訊、積體電路、生命健康、腦科學、生物育種、空天科技、深地深海等前沿領域都具備了較好的基礎,也是未來重點發展的領域。未來究竟在哪些領域有望取得突破,取決於國家戰略科技力量的強化和佈局,如果能夠通過體制機制創新,盤活優質科技資源,把新型科研組織模式落地,可能會“多點開花”。(記者廖冰清整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