朋友,你可曾知道每天有近5000人被心臟猝死這一惡魔奪去生命,你或許還不知道,除了千百萬醫務工作者日夜護佑生命的同時,還有那些與心臟猝死這一惡魔進行殊死搏鬥的“機器人”——胸外按壓器、心臟起搏器、體外除顫器(AED)、體外膜肺氧合器(ECMO)..正是這些可謂有心的“人”,也可謂是我們這一同一戰壕的“戰友”,也就是被世人稱作是救命神器家族的成員們,它們總是在人們心臟停止跳動的那一刻,伸出援手進行起死回生之術,創造出一個個生命律動的音符。

 

當遇見有人在院外出現心臟驟停時,現場除了進行胸外按壓、人工呼吸等初級生命支援手段外,救助中常需通過相應的急救設備輔助迴圈呼吸,比如人們所熟知的AED,就是針對心臟不規律顫動(心室纖顫)這一類型的心臟驟停,採用體外電擊除顫而恢復心臟正常跳動節律的。臨床上應對不同類型的心臟驟停(心室纖顫、電-機械分離、無脈室速、心室靜止)採用不同方式的技術設備,然而AED只適用於心臟驟停中的一種類型——心室纖顫。就美國心臟協會(AHA)發佈的指南指出,約有50%院外心臟驟停患者首發心律是心室顫動,而創傷性心臟驟停患者的首發心律表現為室顫者還不到3%,60%的患者表現為無脈電活動,並惡化為心電靜止,對這類心臟驟停的患者不適用AED,且AED尚不具備人工呼吸功能,故開發實施擴展因人而異的心肺復蘇技術器具尤為重要。

解放軍總醫院第三醫學中心王立祥教授團隊研發了利用對腹部進行提拉與按壓的心肺復蘇方法,由德美瑞李靜團隊轉化為腹部提壓心肺復蘇儀,獲得了2020“科創中國”榜單先導技術,平添了救命神器家族中的中國造。心臟驟停以往多采用傳統胸外按壓心肺復蘇方法,而實施時受到胸外按壓禁忌證的限制,包括在按壓過程中約30%~80%的患者併發肋骨或胸骨骨折、骨軟骨交界分離,甚至導致肺、胸膜及心臟損傷,從而限制了對心臟驟停患者高品質心肺復蘇的實施,影響了心臟驟停患者的心肺復蘇成功率。對此,通過對心臟驟停患者提拉與按壓腹部改變腹內壓力使膈肌上下移動,進而改變胸腔壓力發揮“腹泵”和“胸泵”等多泵效應,達到既有人工迴圈又兼顧人工呼吸的目的。在救命神器家族中AED而言,腹部提壓心肺復蘇儀不但彌補了AED不能除顫的心臟驟停類型(電-機械分離、心室靜止等),而且在準備實施AED體外電除顫前,通過腹部提壓心肺復蘇儀保證了不間斷的人工迴圈與呼吸,AED與腹部提壓心肺復蘇儀“兩器”共力,將大大提升不同心臟驟停類型患者的心肺復蘇搶救成功率。

我國院外心肺復蘇設備配備率低於1%,與發達國家相去甚遠。儘管AED在發達國家的投放率很高,美國平均每10萬人配備400台左右,但在院前可除顫的心律卻不高,在心肺復蘇成功率比較高的城市西雅圖,現場可除顫的心律也僅為25%;而心肺復蘇普及率高達92%的日本,院前可除顫的心律只有7.5%。在我們呼籲進一步推動提高AED配置率的今天,還應充分認識到AED的局限性,並通過不斷發掘包括腹部提壓心肺復蘇儀在內的新型技術與器具。腹部提壓心肺復蘇儀擁有國內外專利23項,獲得國家食品藥品監督管理局醫療器械註冊行政許可,頒布相關中國腹部心肺復蘇專家共識系列指南15部,發表于國內外期刊論文290篇、學術專著10余部,獲國家軍隊省部級獎9項,實施國家繼續教育項目培養腹部提壓心肺復蘇導師萬餘名,應用於千家三級醫療機構,覆蓋全國30個省市自治區。願不斷壯大救命神器家族中的中國造,隨著急救平安站、健康平安站的建設不斷推進,5G+智慧遠端指導目擊者心肺復蘇的普及應用,必將改善我國80%心臟驟停發生在院外且治愈率僅為1%的現狀,踐行好“生命至上、人民至上”之要義,共鑄平安中國心。(劉澍宣)


王立祥:

解放軍總醫院第三醫學中心原急診科主任、教授、博士生導師

國家健康科普專家、人民日報健康號入駐專家、國之名醫榮譽稱號全軍醫學科技十二五心肺復蘇重點項目首席專家

南京醫科大學心肺復蘇研究院院長、中華健康文化研究院院長腹部心肺復蘇學與腹部提壓心肺復蘇技術創建者

精準健康傳播與自主生命健康理念提出者

《中國心肺復蘇專家共識》系列指南領銜頒布者

《中華精準健康傳播專家共識》系列指南領銜頒布者中國研究型醫院學會心肺復蘇學專業委員會主任委員中國健康管理協會健康文化委員會主任委員

中國老年保健協會心肺復蘇專業委員會主任委員中華醫學會第十屆科學普及分會主任委員

中國人民武裝警察部隊醫學科學技術委員會危重病醫學專業委員會主任委員中關村精準醫學基金會心肺全民普及公益基金管理委員會主任委員

北京醫學會災難醫學與心肺復蘇分會前任主任委員中華醫學會災難醫學分副主任委員

中國醫師協會科學普及分會副主任委員

中國醫院協會抗菌藥物合理應用工作委員會副主任委員

《中國心肺復蘇培訓教程》主編、《腹部心肺復蘇學》專著作者

《醫學參考報心肺復蘇學專刊》主編

《醫學參考報全科醫學與精準健康傳播專刊》主編

《中華百科全書·災難醫學》副主編、《災難醫學》副主編

榮獲國家科學技術進步二等獎、榮獲2020年“科創中國”榜單先導技術全軍優秀人才一類崗位津貼、全國優秀科技工作者終身榮譽稱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