醫保藥品目錄動態調整制度正日趨成熟,在我國醫療保障體系中承擔著不可或缺的重要功能,它與進口抗癌藥零關稅、試點“帶量採購”等措施一起,共同助力國內藥品降價,為促進藥品優勝劣汰、醫藥企業加快轉型升級、醫保基金的高效使用,發揮了重要作用。

《國家基本醫療保險、工傷保險和生育保險藥品目錄(2020年)》3月1日起正式啟用, 119種藥品被新增進入目錄,29種藥品被調出,頗受關注的協議期內的221種國家談判藥品也正式實施新的醫保支付標準。3月1日,澎湃新聞記者在北京多家醫院採訪看到,有患者拿到處方發現,醫保報銷後的藥費比原來降幅明顯,預計一年可節省十幾萬元藥費。

醫保藥品目錄的動態調整,目的是讓更多救命救急的好藥納入醫保範圍,以緩解患者用藥難、用藥貴等壓力,為公眾提供更普惠、更高品質的醫療保障。相關統計顯示,2018年、2019年、2020年,我國分別通過醫保談判納入醫保目錄的有17種、70種和96種藥品,價格降幅都超過50%。

醫保藥品目錄的調整有著重要的導向功能,它會引發醫療服務、醫保報銷等領域的一系列變化,在控制醫保基金支出的前提下,能最大程度提高藥品保障水準、降低患者負擔。對醫保藥品目錄的調整,公眾拍手稱讚的同時,也不乏一些困惑,比如,有網友表示:其中一些藥品可謂“相見恨晚”,為何不早些調入目錄?有人抱怨:能不能把治牙費用也納入醫保?有人擔憂:目錄越來越龐大,醫保基金夠用嗎?

醫保目錄的調整,是一個十分複雜的過程,需要經過專家反覆論證、嚴格按程式來確定。在醫保藥品目錄調整之前,相關部門需要對藥物臨床需求、醫保承受能力進行調研論證,需要與藥企進行艱難的藥品價格談判,需要在考量諸多因素之後、視輕重緩急對擬調整藥品進行取捨。拿此番調整來説,就包括將一些藥品納入醫保目錄,還有14種目錄內抗癌藥降價續約,以及在對目錄內藥品進行降價談判成功的基礎上,調低這部分藥品的醫保定價等。

同時,目錄的調整還涉及一些藥品被調出目錄,比如,此次就有29種藥品被調出,主要為臨床價值不高且可替代、或者被藥監部門撤銷文號成為“僵屍藥”的藥品。

至於藥品目錄的進出原則,一般應用較廣泛、適應症較多的藥品更具有入選優勢,而某些罕見病用藥費用達到每人每年數百萬元,超過基本醫保支付能力,便可能落選。

在目錄調整之後,各級醫院購進國家談判的新藥的積極性如何、患者能否第一時間在家門口低價購買到目錄內藥品等,也都決定著目錄調整的現實效果。

可以説,每次醫保藥品目錄的調整,都需要在醫保基金、醫院、患者、藥企之間找到“最大公約數”。悉心斟酌,慎重決策,每一次調整都滲透著多方的共同努力。

與時俱進,是近年來醫保藥品目錄調整的一大特點。比如,今年此輪調整就順應疫情防控常態化形勢,將最新版國家新冠肺炎治療方案所列藥品全部納入醫保目錄,還增加了不少兒童用藥、罕見病用藥,進一步擴大了惠及人群。此外,創新藥物準入速度也明顯加快,這對於相應患者群體無疑是極大的利好。同時,堅持醫保體系救命、保命的兜底保障定位,讓醫保基金的每一分錢都花在刀刃上,醫保藥品目錄的調整也始終堅持“有所為、有所不為”。

盡力而為,量力而行。可以説,醫保藥品目錄動態調整制度正日趨成熟,在我國醫療保障體系中承擔著不可或缺的重要功能,它與進口抗癌藥零關稅、試點“帶量採購”等措施一起,共同助力國內藥品降價,為促進藥品優勝劣汰、醫藥企業加快轉型升級、醫保基金的高效使用,發揮了重要作用。為了更好地滿足人民群眾對健康日益增長的需求,向“健康中國”目標邁進,期待相關制度設計及治理舉措能更多一些、更實一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