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國用佔世界9%的耕地養活了世界近20%的人口,得益於土地釋放的生産潛力。然而,當前我國耕地保護和利用工作面臨挑戰,亟須加強耕地科技創新。記者從中國農業科學院2月3日舉行的“科技創新引領耕地保護與利用”新聞發佈會上了解到,長期集約化經營下,我國耕地退化嚴重,主要表現為南方紅黃壤酸化、北方土壤鹽鹼化、黑土地有機質下降以及耕層變淺。

中國農業科學院農業資源與農業區劃研究所副所長周衛介紹,我國14.5%的耕地已嚴重酸化;耕地土壤鹽鹼化問題嚴重;東北黑土地退化嚴重。這些都造成不同程度的糧食減産。此外,我國土壤耕層變淺也十分普遍,由此造成水肥利用率低、作物抗逆性差。全國耕地品質中低等級佔2/3以上,障礙退化耕地佔比高達40%。

“因此迫切需要加強耕地科技創新,為耕地合理利用和地力提升提供有效的科技支撐。”周衛説。

“十三五”期間,中國農業科學院在東北黑土地地力提升與可持續利用技術、南方低産水稻土改良與地力提升關鍵技術、典型紅壤區農田酸化特徵及防治關鍵技術構建與應用、主要糧食作物養分資源高效利用關鍵技術等方面取得較大進展。

據悉,“十四五”時期,中國農業科學院將加快建設國家耕地品質科學研究中心重大科技平臺,推動全國農田建設綜合監測監管系統業務運作,圍繞東北黑土、南方紅黃壤、北方旱地等“三塊地”深入開展科技攻關,開展土壤培肥與地力提升重大科技攻關,為國家耕地保護提供科技支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