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中國首次多中心大樣本子宮頸癌篩查隨機對照臨床研究在京發佈結果。研究表明,在我國基層醫療機構現有服務能力條件下,以高危型人乳頭瘤病毒檢測為基礎的子宮頸癌篩查,優於傳統的細胞學和醋酸或碘染色肉眼觀察篩查技術。研究論文日前在《美國醫學會雜誌·腫瘤學》上線上發表。

子宮頸癌病因明確,高危型人乳頭瘤病毒的持續感染是引起子宮頸癌的主要病因。2018年5月,世界衛生組織發出“全球消除子宮頸癌”總動議。但如何在我國及發展中國家建立並實施持續可行的方案,尚缺乏循證醫學依據。該前瞻性研究由中國工程院院士、中國醫學科學院北京協和醫院郎景和教授牽頭,與中國醫學科學院腫瘤醫院腫瘤流行病學研究室喬友林教授共同主持,全國41家三甲醫院及基層婦幼保健機構共同參與完成。

研究人員基於國家“兩癌”篩查項目點,將全國按照地理位置分為7個大區,共選擇11個農村和9個城市篩查項目點,每個項目點至少有3000名35歲~64歲的女性納入研究,隨機分組採用高危型人乳頭瘤病毒檢測、細胞學、醋酸或碘染色肉眼觀察(僅農村地區)篩查方法,進行首次基線篩查和24個月後隨訪篩查。

在這項60732名女性參與的研究中,城市女性有8955名隨機接受細胞學檢查,18176名隨機接受高危型人乳頭瘤病毒基因分型檢測;農村女性有11136名隨機接受醋酸或碘染色肉眼觀察法檢查,7080名隨機接受細胞學檢查,15385名隨機接受高危型人乳頭瘤病毒檢測。

結果表明,高危型人乳頭瘤病毒檢測作為初篩技術,檢出率是細胞學、醋酸或碘染色肉眼觀察法的2倍以上。在農村,高危型人乳頭瘤病毒檢測初篩陰性的女性2年後發生病變風險顯著降低。

專家介紹,衛生經濟學評估結果顯示,在農村地區每3年~5年進行基於雜交捕獲原理的快速高危型人乳頭瘤病毒檢測,以及在城市地區每5年進行基於聚合酶鏈式反應(PCR)的高危型人乳頭瘤病毒分型檢測,投入的成本最小、收益最大。

郎景和介紹,本項目為解決全國幾億適齡女性的子宮頸癌篩查難題邁出了關鍵一步。高危型人乳頭瘤病毒檢測技術可作為一種有效的新篩查方法納入國家篩查計劃。根據我國各地區經濟發展水準及服務能力等因素,可將子宮頸癌的防控整合到公共衛生服務體系框架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