時下,走進東升鎮保安村,一眼望不到邊的文冠果樹隨風搖曳,鬱鬱蔥蔥的景象讓人心曠神怡。“我在這裡的林業種植基地幹活兩年多了,修樹、除草、摘果,活不太重,每月能收入2000多元。”正在林間忙活的村民高樹仁説。

靖遠的貧困人口大多分佈在山區、半山區,林地林木等森林資源是山區最重要的生産資料和農民最豐厚的家産,也是助推脫貧攻堅的重要基礎。近年來,靖遠縣根據自身資源優勢,實施“生態建縣”戰略,牢固樹立和踐行“綠水青山就是金山銀山”理念,堅持扶貧開發與生態保護並重,把精準扶貧、精準脫貧與強化生態保護、加快生態建設和促進農民增收結合起來,推動綠色發展,趟出了一條林業長效扶貧的新路徑。

發展生態産業促進農民增收

在林業生態建設中,該縣依託和發揮生態資源稟賦優勢,注重産業扶貧,突出精準二字,以項目為支撐、以科技為抓手、以創新為動力,加大林業生態扶貧力度,不斷提高林業生態效益和經濟效益。依託枸杞、文冠果等特色優勢品種,以規模化種植、基地化佈局、良種化建設、集約化管理為載體,通過“公司+基地+貧困戶”的合作模式,建設標準化林果基地,鼓勵引導林業企業、合作社和能人大戶帶動機制,2019年上半年新發展經濟林3萬畝,完成造林作業面積8.08萬畝。目前,全縣森林覆蓋率達 14.05%,經濟林果種植面積達到52.3萬畝,其中枸杞種植面積27.2萬畝,年産乾果5.69萬噸;文冠果種植面積15萬畝,年産量570余噸,大棗種植面積3.8萬畝,年産大棗4萬噸,中藥材面積10萬畝,發展了2000多家農民專業合作社,建成182個脫貧産業園和特色産業園,全縣特色林果産業實現産值12.7億元。

深化林改成效增強發展動力

該縣深化集體林權制度改革,引導貧困戶通過林地流轉、入股合作經營等形式,把貧困戶手中資源變資本,資本變資金,增加貧困戶財産和經營性收入。一是發展林下經濟,做大做強林菌、林藥、林禽、林畜等林地立體複合經濟,讓林下産業成為農民新的增收途徑。目前,全縣林下種植、養殖、休閒旅遊等林下經濟複合經營面積達到13.8萬畝,參與農戶12557戶,産值達到5160萬元;完成林權抵押貸款6140萬元,抵押林權2.2萬畝;成立林業專業合作社40個,發展林業經營企業14家。二是吸納貧困人口從業。按照“戶有致富項目,村有特色産業,鄉有主導産業,縣有支柱産業”的思路規劃創建了一批生態村鎮和脫貧産業園,吸納貧困戶勞動力就近就業,帶動實現了1.48萬戶6.13萬人增收脫貧。同時,全縣共選聘精準脫貧建檔立卡生態護林員489人,每人每年獲得8000元補貼,截止目前已發放生態護林員報酬78.4萬元。

帶動鄉村旅遊助力脫貧攻堅

圍繞“絲綢之路經濟帶”和甘肅省華夏文明傳承創新區建設,該縣借助農村“三變”改革和美麗鄉村建設機遇,深入推進“旅遊+農林”融合發展。著力打造了法泉寺、南華山文化生態産業園、虎豹山莊等一批重點文旅農融合項目;謀劃打造了糜灘鎮獨石村、東灣鎮三合村2個鄉村旅遊示範村和石門鄉壩灘村、興隆鄉大廟村等3個旅遊扶貧重點村;打造了靖遠枸杞小鎮等旅遊特色小鎮,支援貧困村和貧困群眾通過開展農林産業和鄉村旅遊創業就業;培育開發了以“靖遠枸杞”“小口大棗”“大廟香水梨”“靖遠文冠果油”等7個國家地標産品為主的一批特色文旅産品;引導成立了3家文化旅遊開發公司,借助農村黨群創業互助會、專業合作社等平臺,通過土地流轉、承包、入股等多種形式,吸引700多戶當地居民發展觀光農業、休閒採摘産業和參與生態保護與生態旅遊服務工作。目前,全縣有旅行社營業部7家,鄉村“農家樂”133家,“農家樂”就業人數3864人。19年全年接待遊客153萬人次,實現旅遊綜合收入9.96億元,貧困人口從綠色建設工作中得到更多實惠,實現了脫貧攻堅與生態文明建設“雙贏”。(供稿:靖遠縣融媒體中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