9月4日,記者從華東理工大學獲悉,該校藥學院教授朱維平研製出了一種自加速過氧化氫刺激響應型金奈米囊泡,實現了對小鼠腫瘤化療和饑餓治療的協同治療,相關成果發表在生物醫學的國際知名期刊《治療診斷學》(Theranostics)上。

有機—無機雜化奈米囊泡結合了有機材料高度的生物相容性,以及無機材料獨特的光學、電、磁學特性,同時具有良好的載藥能力,近年來在癌症診斷、治療及成像領域受到越來越多的關注。其中,具有可調節近紅外吸收的金奈米囊泡通過基於光的成像或治療模態,對腫瘤實現了良好的診療效果。然而,由於近紅外光的穿透深度依然有限,以往報道的金奈米囊泡對處於深層組織的腫瘤的治療依然面臨較大挑戰。

過氧化氫是細胞內眾多代謝途徑的副産物,主要産生於線粒體。癌細胞內的線粒體功能紊亂,在癌細胞快速增殖的過程中會持續産生大量過氧化氫。針對這一特性,朱維平與復旦大學聶志鴻教授團隊合作,設計並製備了過氧化氫刺激響應型金奈米囊泡TG-GV,同時包裹乏氧前藥替拉扎明(TPZ)以及葡萄糖氧化酶(GOx),實現腫瘤部位特異性釋藥。

在腫瘤部位高濃度過氧化氫的氧化作用下,囊泡TG-GV表面兩親聚合物中的疏水片段轉為親水態,使囊泡發生崩解,釋放TPZ及GOx。其中GOx可氧化腫瘤部位的葡萄糖,産生饑餓效應,同時消耗大量氧氣,加劇腫瘤的乏氧狀態,激活乏氧前藥TPZ變為毒性自由基,殺傷癌細胞。GOx在氧化葡萄糖的過程中産生大量過氧化氫,進一步刺激囊泡釋放更多藥物,從而産生“自加速”的藥物釋放效果。該囊泡在植有4T1移植瘤的活體小鼠體內表現了良好的抑瘤效果,腫瘤生長抑制率高達87.2%。經驗證,化療和饑餓治療産生了協同治療的效果。

該研究突破了以往金奈米囊泡僅限于光控治療的局限,巧妙利用腫瘤微環境的特性,設計了內源性刺激響應的載藥金奈米囊泡,拓寬了金奈米囊泡的應用場景,為有機—無機奈米雜化囊泡的設計和應用提供了新的思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