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下子左一刀、一下子右一刀,一下子從下到上、一下子又從上到下,有的半勾勒、有的全勾勒,還有側刀、逆刀.......。這把刀就像一支工筆山水或人物工筆畫中的一支畫筆一樣,輕車熟路、隨手捏來,不用説,就可以看出鄭家統近50多年來在紫砂、陶器等方面日積月累所付出的努力和不斷鑽石、積累的精湛雕刻技藝,用原江西景德鎮陶瓷職工大學(現景德鎮學院)教授張學文的説法是,雕刻藝術也是我國優秀的傳統文化,陶瓷、紫砂雕刻技藝一直以來被受社會和文化名人所關注、青睞。鄭家統87年在陶瓷大學畢業後就被分配到了原長興紫砂廠工作,在大學三年的學習,為他後續的藝術審美、創作、雕刻等等方面都打下了堅實、深厚的美術功底,他的特點在於把紫砂造型、雕刻裝飾、筆法、刀法三位融合,並將章法、筆法、刀法融會貫通,形成了自己特有的紫砂雕刻、創作風格,為原沒有靈性的泥土“裝填”進了豐富的藝術文化,讓大自然的泥土充滿了靈性,稱得上是紫砂雕刻技藝中的一名翹楚。

玉不琢不成器,一把好的紫砂壺除了要有好的造型和紮實的製作技藝外,在就是要配上好的字、畫或運用其他裝飾藝術表現手法等,這就可以為原有的紫砂壺增添無限亮麗的“泥”性文化,賦予紫砂泥新的活力和生命,成為一件具有藝術水準的藝術品,從而,不僅使其具有了實用性、觀賞性,也更具備了藝術的收藏價值。在鄭家統的陶陶居紫砂壺製作工作室,記者看到一把石瓢壺上一枝梅花從壺身“跳”到了壺蓋,數條梅枝伸張有力,從中,有無數勝開的梅花和即將綻放的花蕾,“她”他們精神抖擻,仿佛在紛飛的雪花中給人傳遞著一種“春”的氣息。還有那縷縷鬱香沁人心脾,讓人心曠神怡。在壺身梅花樹榦的下方,還刻有一句“只見一枝疏影不知何處香來”的句子。在紫砂壺的款式上,石瓢壺雖説是一種傳統的款式,但經過他精心設計、創作與巧妙的構思,達到了一種意想不到的效果,再配上一句名人雅仕讚嘗梅花的句子,不僅讓人仿佛身臨其境,不用看到梅花就能遠遠嗅到梅花的香味似得,讓人不知不覺陶醉於藝術或“花”的芳香之中。壺身的字體不但採用了單刀、雙刀的技藝,透視出了書法和刀法的味道,梅花的樹榦還運用了衝刀、逆鋒等刀刻技法,整個壺形設計製作到梅花的字體位置、字句的搭配疏中帶密、密中有疏,處處顯得相得益彰,稱得上是一位大家風範的匠心之作。

下刀要“穩”、下刀要“狠”、下刀要“準”。這個手工“活”無論對於哪個搞雕刻技藝的匠人來説都是不容易做到的,他除了要有多年的雕刻經驗、相當的美術素養外,還需要有較為深厚的用刀功底與紮實、熟練的刀刻技法,有著50多年篆刻技藝的黃義給予了肯定。在篆刻方面有了幾十年的錘打、鑽研,對於雕刻黃義同樣有著自己深刻的理解、解讀,為此,長時間的摸爬滾打也形成了具有自我特色的雕琢技法和風格,堪稱是一位有著深厚造詣的匠心大家。他説,雕刻與篆刻有著異曲同工之處,兩者在用“刀”上都是一樣的,有著特別的要求和講究,如何用好“刀”,他只説了兩個字——“用心”。據他介紹,在鄭家統的紫砂雕刻、創作中始終都能找到或體現出書畫技巧的味道,鄭家統早年在陶瓷大學三年的系統學習不是白學的,這為他在紫砂雕刻方面打下了非常紮實的基本功,再加上近50年的雕刻經驗和不斷在繪畫藝術上的自我提煉、鑽研,都為他今天的雕刻技藝創造了條件。因此,鄭家統創作的各種款式的紫砂壺,不但在國內、國際各展會上履履獲得大獎,被博物館、藝術名家收藏。據了解,1995年由他歷經4個月左右設計、創作完成的巨型松樁壺獲大世界吉泥斯之最。這些成績的取得,也使得被評為中國陶瓷工藝美術大師。

如今,雖然他已年過7旬,2019年底,鄭家統還在上海舉辦了一次紫砂創作個人小型展,作品大氣飽滿、風格獨特,受到了茶友、壺友和眾多文化藝人的高度讚譽、評價,黃毅表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