英國《自然·通訊》雜誌16日發表一項醫學研究,英國科學家團隊正對供肝功能進行重新評估,或許可以鑒別出原本依據現行臨床實踐會被判為不適合移植、但是實際上適合移植的肝臟。評估結果或許可以擴大可供移植的供肝資源。

肝移植是使終末期肝病患者肝功能得到良好恢復的一種外科治療手段。但隨著肝病發病率的上升,可供移植的肝臟供不應求。許多潛在的供肝被認為風險過高,而缺少合適的供肝又限制了患者生存的希望。有部分供肝在主觀的臨床評判基礎上被判定為不適合移植,因而被廢棄。從這些被廢棄的供肝中鑒定出哪些可以安全移植,是一項重大的臨床挑戰。

醫學界有一種體溫環境下維持供肝的方法,即通過常溫機械灌注方法為供肝提供含氧血、藥物和營養素,就像為病人提供生命支援系統一樣。通過這種方法可以將肝保存24個小時,而且未來這種方法還支援在必要時對治療和修復期間的肝活力進行監測。

此次,英國伊麗莎白女王醫院與英國伯明翰大學科學家組成的團隊,就評估了對常溫機械灌注期間,作為供肝能標記的乳酸清除進行測量,看是否有助於從被廢棄的供肝中鑒定出合適的供肝。通過這種方法,他們在被評估的31個供肝中,鑒定出了22個適合移植,並且在臨床試驗中成功地將它們移植到患者身上。

移植90天后,無一患者發生早期移植失敗,但是7名患者發生早期移植功能不良。在後期階段的進一步跟蹤調查中,4名患者出現了一種嚴重的並發癥——非吻合口膽道狹窄,需要再進行一次肝移植。這項臨床試驗沒有包括隨機對照組,但是作為比較,有一組患者移植了符合現行臨床標準的肝臟,其中出現早期移植功能不良和非吻合口膽道狹窄的病例較少。

研究人員總結表示,在供肝保存期間對其功能進行評估,或許可以從不滿足現行臨床標準的供肝中鑒定出合適的供肝。但是,未來還需要開展進一步的研究,以鑒定出敏感的生物標記,最終實現長期的移植存活率。

總編輯圈點

當一個人的肝臟因病而徹底罷工時,幾乎沒有辦法可以讓它“復工”。因此,儘管存在費用高、並發癥等問題和風險,患者唯一能做的依然是:換肝。但肝臟疾病的患者太多了,供體緊缺已成了肝移植的最大制約因素,科學家因此希望不要僅基於主觀評估就丟棄了許多可用的器官,嘗試以更客觀地評估標準去檢驗所有符合丟棄指標的肝臟。儘管,等肝源依然會是需做肝移植的患者必經的一關,但如果能恰當縮短這一難耐的過程,也相當於多一份生的希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