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9年的清明時節沒有“雨紛紛”,4月7日,江蘇省宜興市氣溫突然升至近30℃。這一天,宜興國際馬拉松鳴槍開跑。

       因氣溫陡增,賽道上多名選手中暑暈倒。42.195公里的長跑後,“跑崩了”“曬化了”是很多人對宜興國際馬拉松經歷的評價。

       勵建安也參加了這次馬拉松,他的成績是5小時10分35秒。

       勵建安今年67周歲,他是美國醫學科學院國際院士,也是江蘇省人民醫院康復醫學中心主任。“我的計劃是每週參加一次馬拉松。”宜興國際馬拉松是他此次計劃中的第四場。

       把自己當“實驗品”

       “要想知道梨子的滋味,你就要親自咬一口。”

       2016年12月11日,勵建安出現在廣州馬拉松,他跑完了人生中第一次全馬(全程馬拉松),用時5小時54分。

       可是誰也想不到,此時的勵建安還是一名骨折患者。在廣州馬拉鬆開跑的80天之前,2016年9月22日,勵建安晨跑時右腳外側扭傷,第五跖骨基底部發生骨折。

       “傷筋動骨一百天”的説法,在勵建安身上並不成立。骨折期間,他産生了一個大膽想法:用自己做實驗,研究骨折後儘早運動是否對康復有利。

       於是,骨折後第5天,他在無拐杖的情況下步行半小時,走了近6000步;

       第11天,嘗試慢跑三公里;

       第12天,進行紫金山15公里徒步攀登;

       第18天,在徐州完成10公里長跑,在南京夜跑5公里;

       第70天,在南京跑完半馬(半程馬拉松);

       直到第80天,他完成人生的第一次全馬。此時,他骨折的右腳也已基本康復。

       運動醫學出身的勵建安用自身經歷證明:“骨折後的早期活動,有利於康復。”

       周圍人對此反應卻不太一樣,有人提出質疑,這樣運動是否已經過量?

       “什麼是適量運動?什麼是過量運動?我得親身實踐一下。因為我是一名學者,也是一名康復醫生。”面對質疑,勵建安作出回應。

       一直以來,跑步被認為是“關節損耗”運動,“中老年人儘量不跑步”的聲音也始終存在。在長跑3年後,勵建安開始對此類觀點不以為然。“只有親自實驗了,才能説跑步究竟好不好、如何跑步才是對的。”

       隨後,勵建安逐漸加大實驗強度。從2019年3月14日開始,連續六周的每週一次馬拉松,是他的最新實驗項目。他想研究下,這樣一個運動量,會對身體帶來哪些影響。

       在跑步中修行

       “我跑步從來不是為了成績,而是健康。”

       2016年1月6日,從未參加過馬拉松的勵建安收到一雙跑步鞋,“以前我從沒有穿過專業的跑步鞋。”

       三年後,勵建安已經穿著不同的跑步鞋參加了近40場馬拉松,跑過了幾十個城市的大街小巷。

       勵建安説,那雙鞋是開啟他“馬拉松征途”的刺激因素。而真正讓他下定決心的,是另外一件事。

       2013年—2015年間,勵建安每年都會有一次嚴重的病毒感染。“我感覺到自己的身體素質在下降。以前我都在教別人怎麼運動,自己卻不太運動。”

       於是,勵建安決定,通過運動,改善體質。

       2017年,勵建安參加了7個半馬、兩個全馬;2018年,他跑完14個全馬、9個半馬;2019年,他開始嘗試每週跑一次全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