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輝煌歲月”北京京劇院建院四十週年展演第一階段的演出日前落幕,一台臺好戲輪番上演,一個個好角兒驚艷亮相,多場演出票房早早售罄,顯現出北京京劇院四十年藝術積澱的傳承,以及重視人才培養的豐碩成果,更看得出近些年北京京劇院對市場的培育和挖掘。

                                         青年演員演出《鎖麟囊》後謝幕。

       項目孵化捧角兒妙招顯奇效

       今年年初,北京京劇院程派新秀李林曉個人專場在長安大戲院上演,接連兩天的《白蛇傳》和《春閨夢》,原本打算虧本的演出每場均售出600多張票,每場票房收入近20萬元。台下的觀眾或許想不到,這位程派新秀曾一度陷入迷茫,甚至懷疑自己是否入錯了行。2010年大學畢業進入北京京劇院後,很長時間裏李林曉都在跑龍套,不知道何時能演一齣自己的大戲。迷茫之際,她去讀研深造,甚至涉足音樂劇,卻始終放不下摯愛的京劇。

       近幾年,北京京劇院院長李恩傑在劇院推行項目制運營管理機制,在演出水準符合劇院標準的前提下,演員都可以申請策劃運營個人專場,劇院提供場地、人力、物力保障,演員吸引社會機構承擔經營責任。“起初聽了院長的話我很蒙,不知道項目制是什麼,後來逐漸明白,項目制就是自己做主,打破禁錮你的條條框框,院裏幫助你達成你想要的資源配置。這對青年演員來説是一個太大的獎勵了。”李林曉興奮地説。

       2018年,項目制給李林曉提供了舉辦個人專場的機會。作為自己專場演出的項目負責人,她親自參與了全部流程。不僅要學戲、排戲,還要去落實創意、組建團隊、策劃文案,包括海報的設計製作都得參與。在這個過程中,她從以前的等待狀態轉為主動出擊,不僅圓了自己夢想,也讓自己對未來的藝術之路更有信心。

       “京劇史上的頂尖表演人才都不是簡單靠培養和‘捧’出來的,本質上是演員在有利的外部條件下通過自身全方位的努力而成才的。”李恩傑説。他擔任北京京劇院院長以來,一直注重搭建更多、更好的平臺來培養、孵化人才。除了推行項目制,劇院還連續多年舉辦“魅力春天”青年演員擂臺賽、“每週一星”等活動,大膽破除原有限制,讓青年演員擁有更多成長機會。“魅力春天”擂臺賽舉辦八年來,先後有160名青年演員獲得參賽機會,劇院超過50%的演員成為能夠擔任一台以上大戲的主演,這在當今京劇院團中絕無僅有。

       如今,劇院漸漸形成了一個完善健全的人才梯隊,既有“領銜主演”“劇院中堅”,也有“青年領軍”“魅力新星”,還選拔了13名佼佼者建立了“備選領銜主演”隊伍。在劇院,往日的抱怨聲不見了,青年演員學習練功的積極性大增,更多演員脫穎而出。

       講究品質把觀眾請回劇場

       前兩年的“紀譚演出”、去年的朱紹玉作品展演、今年的“輝煌歲月”展演,以及新創劇目《大宅門》《狼牙山》……近幾年,北京京劇院推出了不少“爆款”演出,一票難求的火爆局面與曾經“門前冷落車馬稀”的窘境大相徑庭。

       在李恩傑看來,觀眾不愛看戲,就説明戲沒演好,戲演得好與不好,是有沒有市場的決定因素。他們的口號是“用品質把觀眾請回劇場”。

       為此,劇院實施了藝術品質提高工程。首先是讓老戲呈現新面貌,解決故事情節推進慢、劇本結構不合理、表現方式落後等問題,用莊重大氣、高雅精緻的標准將老戲進行加工提高,並據此形成傳統老戲演出品質標準,以契合今天觀眾的欣賞習慣。每每演出時,不僅要看演員的表演,還要看幕布的色彩搭配,舞臺道具的準確與精緻,在全院樹立起“講究”的工作氛圍。

       同時他們在新創劇目上也力求高水準。《宋家姐妹》《狼牙山》《大宅門》等一大批新創劇目受到市場歡迎。這些作品一戲一格,無論是經濟效益還是社會效益都有可圈可點之處。

       舞臺監督強,演出水準才高,是業內許多人的共識。為此,北京京劇院建立起一支年輕的舞臺監督隊伍,並出臺《北京京劇院舞臺監督管理辦法》,明確其任職資格、職責範疇、學習考核、勞務標準。在制度的保障下,每一場演出都精益求精。

       取消贈票演出收入年年攀升

       京劇界的各類紀念演出常被認為是圈內人的自娛自樂,劇場的門雖然敞開著,卻很難吸引觀眾走進來。近年來,北京京劇院正一步步地打破這個“怪現象”。

       2017年,北京京劇院舉辦紀念譚鑫培誕辰170週年、譚富英誕辰111週年系列展演活動。那次活動完全是商業運作,但系列演出卻一票難求。2018年年底,北京京劇院又為著名作曲家朱紹玉舉辦從藝六十週年作品展演。同樣是商業運作,正式演出前兩天,11場演出的門票均已售罄。

       這樣好看的票房當然不是一蹴而就,而是源於多年來他們對市場的精心培育。

       近年來,他們所有演出一律以市場運營的方式運作,取消贈票,逐步建立對藝術、對藝術家實力的自信。藝術家也形成了共識,哪怕一個觀眾買票進場,也不能糊弄湊合,要讓觀眾覺得值。這樣一來,慢慢將“惡性迴圈”變為了“良性迴圈”,售票數和上座率反而持續走高。

                                               市民喜悅領取“每週一星”惠民卡。

  看好品牌對市場的帶動,劇院還先後打造了“唱響之旅”“傳承之旅”“發展之旅”“魅力春天”“每週一星”等品牌項目、品牌活動,通過有策劃、成規模的演出和宣傳,使劇院的影響力、觀眾的認可度、市場佔有率都大大提高。這些品牌活動,既走向世界,在美國、俄羅斯、巴西唱響國粹,也深入基層,在鄉村的舞臺上為觀眾演繹精彩,北京京劇院的品牌影響力通過大大小小的演出進一步擴大。

       2000年前後,劇院場均收入僅2500元。2010年前,演出場均收入也只有不到2萬元。到了2018年,商業演出場均收入達到8.6萬元,比2009年翻了兩番。2017年和2018年,演出票房收入逼近4000萬元。在財政經費支援和市場運營良好成績的雙重推動下,徹底改變了演職員為生活所累、為收入發愁的局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