9月17日至19日,被譽為“人工智慧的奧林匹克盛會”的首屆世界人工智慧大會在上海召開。大會現場,琳瑯滿目的應用場景將虛擬與現實連在一起,人類的“最強大腦”們也匯聚一堂,共同描繪著人工智慧的前景,向人們釋放著未來發展的新信號。

信號一:應用落地加速人工智慧賦能

當前,新一代人工智慧正在全球範圍內蓬勃興起,為經濟社會發展注入了新動能,深刻改變著人們的生産生活方式。

本屆大會上,人們深刻感受到人工智慧的變革力:在教育、健康、金融、零售、交通、製造、服務等領域加速落地,全面賦能。一個由人工智慧新技術、新理念賦能的新時代正迎面而來。

作為擁有13億多人口的“超級市場”,中國每天産生的海量數據加速匯聚;需求結構正在調整,標準化、大批量和個性化、定制化需求並存。中國人工智慧發展逐步走出了一條需求導向引領商業模式創新、市場應用倒逼基礎理論和關鍵技術創新的發展路徑:

全面賦能高品質發展——以金融為例,匯付天下借助人工智慧的技術應用,商戶審核已做到7×24小時實時處理,並將生物識別、行為畫像識別等自主研發技術運用到了風控和反洗錢環節;

優化服務高品質生活——在大會現場,基於獵戶機械臂平臺的“豹咖啡”,經過世界咖啡師大賽評委的“調教”,只要一分多鐘,就可以調製好一杯香濃的咖啡;

精準助力城市安全高效運作——阿里巴巴提供的城市大腦使得試點區域通行時間減少15.3%,120救護車到達現場時間縮短一半……

從明確人工智慧為形成新産業模式的11個重點發展領域之一,到發佈新一代人工智慧發展規劃、將人工智慧上升至國家戰略;從黨的十九大報告強調推動網際網路、大數據、人工智慧和實體經濟深度融合,到促進新一代人工智慧産業發展三年行動計劃發佈……

一系列頂層設計構築了中國人工智慧發展的“四梁八柱”,一批大型企業超前佈局,一批創新型中小企業加快涌現,以上海為代表的不少地區正形成比較優勢。統計數據顯示,到2030年,70%的中國企業將在不同程度上採用人工智慧新技術。人工智慧,無疑將成為一股銳不可當的潮流。

“與以往從學術界開始不同的是,這一輪人工智慧熱潮是由産業界率先開啟的。”國家新一代人工智慧戰略諮詢委員會組長、中國工程院院士潘雲鶴説,加速積累的技術能力與海量的數據資源、巨大的應用需求、開放的市場環境有機結合,形成了我國新一代人工智慧發展的獨特優勢。

圖靈獎獲得者、中國工程院外籍院士羅傑·瑞迪認為,人工智慧作為新型生産力正在登場。通過賦能産業變革,中國企業向世界展示著打開未來的新方式。

信號二:人工智慧正經歷“脫虛向實”的洗禮

如果説阿爾法狗的驚艷亮相,讓2016年成為人工智慧發展的全民“認知年”,資本的高歌突進讓2017年成為AI的“風口年”,那麼進入2018年屬於人工智慧産業發展的新趨勢就是“賦能”,真正通過核心技術的提升,解決行業痛點。

“AI的魔力就是賦能行業高效運作。”潘雲鶴説,但必須清醒認識到,基礎理論、核心演算法、高端晶片等方面,我國原始創新成果還比較少,還沒有形成有國際影響力的生態圈和産業鏈,與發達國家相比仍有短板。

不少與會嘉賓認為,摒棄泡沫、不炒概念,人工智慧領域正經歷一場“脫虛向實”的洗禮,未來頭部企業不僅獲得更高的估值和融資,也將以更全面的解決能力,為各行業帶來顛覆和變革,加速流程再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