隨著場景的紛繁變化,觀眾時而置身於五彩斑斕的建築琉璃構件中,時而融入浩如煙海的文獻史料裏,繼而又被氣勢恢宏的水利機械所包圍,從四面八方傳來的齒輪聲震耳欲聾……在近7分鐘的數字圓明“重返·海晏堂”3.2E—MAX沉浸交互秀中,一幕幕震撼人心的場景開啟奇幻穿越之旅,以數字方式帶領觀眾見證圓明園的“重生”。

近日,數字圓明“重返·海晏堂”3.2E—MAX沉浸交互秀在北京舉行點映儀式。基於數字圓明獨家IP,“重返·海晏堂”通過“文化+藝術+科技”表現手法,將數字展演與數字互動融為一體,為觀眾帶來一場有溫度、可感知、可分享的文化體驗,進行了一次借助科技手段激活文化記憶、讓公眾走近文化遺産的創新探索。

始建於1707年的圓明園佔地350公頃,建築面積近16萬平方米,因其深厚文化內涵和多樣的園林景觀,享有“萬園之園”的美譽。作為享譽世界的文化遺産,圓明園中的文化內涵應當被廣泛認知和傳承。據了解,由於圓明園考古遺址公園地上遺存稀少且難以辨識,圓明園作為愛國主義教育基地雖然廣為人知,但其本身的歷史和美學價值沒有得到充分闡釋,對公眾而言長期存在“看不懂”的難題。為了解決圓明園遺址本體無法復建、建築遺址“看不懂”的難題,數字圓明團隊基於近20年的復原研究成果,歷時兩年研發推出了“重返”系列E—MAX産品。

在點映現場,觀眾首先進入一個360°的環形空間,巨大的環幕與地幕相連,通過聯動影像、雷達動作捕捉、沉浸式數字音效等手段,打破時間與空間的局限,展現圓明園海晏堂從遺址廢墟到重現盛景的全過程。緊接著,觀眾走入體驗式展陳區,通過翻看測繪圖紙、研讀歷史文獻、以遊戲形式“參與”色彩復原研究等方式,進一步了解圓明園這座文化遺産寶庫。

北京數字圓明科技文化有限公司總經理賀艷表示,E—MAX沉浸交互秀將文化與科技融合,通過創意設計將跨領域知識、跨行業資源進行整合。“在硬體上,我們整合整合了模組化整合空間、360°數字投影成像、雷達體感識別、數字沉浸式音效系統等不同領域的最新技術。內容上深度結合藝術、文化與科技,以海晏堂為載體闡釋數字復原的過程,在展現文化遺産之美的同時也展示了科技的魅力,為文化遺産闡釋添加了新的內涵。”她説。

來自北京的李女士足足觀看了3遍數字秀:“這種美太震撼!我站在這裡,看著五彩的琉璃投射在自己身上,有種莫名的感動。之前也看過很多國際知名的數字展,但只有我們自己的文化最牽動人心。”

作為“重返·海晏堂”3.2E—MAX沉浸交互秀的總策展人,賀艷對這一公眾反饋並不驚訝:“展覽能收到這樣的公眾反饋,我們很欣慰,這正是我們策劃‘重返’系列展覽的初衷——以公眾視角講述歷史,讓公眾變為歷史的見證者、親歷者,重構情感聯繫,使公眾在深層次的情感共鳴中認識歷史,重識自己的文化基因。”

展區互動性強,在入口和出口設計互動環節:“提到圓明園,你會想到什麼?”從現場情況看,觀展前大多數觀眾選擇了“遺址廢墟”“愛國主義教育”等關鍵詞,觀展後,他們還選擇了“萬園之園”“美輪美奐”和“驕傲自豪”。

“當燦爛與輝煌穿越時光與戰火重現于眼前,讓人感動到流淚。我感動於我們民族創造的文化藝術之美,也感動於科技工作者為再現這份瑰麗付出的辛勞與心血。希望科技工作者以尊重史實的態度,通過多種多樣的方式展現圓明園,讓更多人了解它、愛護它。”觀眾王玥琦的一席話代表了很多觀眾的心聲。

在新技術、新方法、新需求不斷更新的時代,文化遺産的展示更需要通過新理唸有效連結知識和情感,以滿足公眾日益增長的精神文化需求。“重返·海晏堂”的嘗試為文化遺産的創造性轉化創新性發展和廣惠公眾作出了努力。(連曉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