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網

“北京中軸線”:秩序之美 文化之軸

分享到:
連結已複製
字體:


“老爺子,我剛看新聞,中軸線申遺成功啦,咱們到鐘鼓樓去看看吧。”7月27日下午兩點多,何林元正睡午覺,聽到鄰居龍先生的招呼,立馬坐了起來。他們住在北京朝陽區慧忠北裏,距鐘鼓樓還有一段距離。

當天,在印度新德里召開的聯合國教科文組織第46屆世界遺産大會通過決議,將“北京中軸線——中國理想都城秩序的傑作”列入《世界遺産名錄》。至此,中國世界遺産總數達到59項。

“‘北京中軸線’申遺成功了”

何林元今年87歲,龍先生年過60歲,都喜歡攝影。何林元因拍攝鳥巢(國家體育場)而被媒體報道過,龍先生拍的北京生活也曾在相關攝影比賽中獲過獎。收拾一番,找出相機,何林元跟著龍先生往鐘鼓樓廣場去,到了正好趕上慶祝“北京中軸線”申遺成功的快閃活動。拍下很多精彩瞬間的何林元,看到有幾位外國友人,快步走上前分享喜悅:“今天,‘北京中軸線’申遺成功了!”

這幾年,何林元一直關注“北京中軸線”申遺,很多遺産點都去過數遍,拍了不少照片,還和女兒在網上尋找資料,梳理中軸線上建築的相關內容。

兩名老人安排的下一站是景山。“在景山看中軸線上的建築,特別壯觀,真的會感嘆它們是不朽的傑作,這幾天沿著中軸線走走。”何林元一邊和記者聊天,一邊跟上龍先生,揮揮手奔向景山。

讓何林元和龍先生頂著高溫要探訪的“北京中軸線”究竟是怎樣一條“線”?

這條“線”縱貫北京老城南北,始建於13世紀,形成于16世紀,此後經不斷演進發展,形成今天全長7.8公里、世界上最長的城市軸線。

“這永定門,還有故事在裏面呢……”何林元鏡頭下,來自北京東城區快板沙龍的三位表演者正在鐘鼓樓廣場表演節目《問路》,節目借由妙趣橫生的問路場景,引領觀眾踏上一段別開生面的北京中軸線探索之旅。

“這節目創作于幾年前,專為中軸線申遺打造,已經表演多次,還獲過獎。”三位表演者都曾在東城住過,對鐘鼓樓有著特別的感情。他們告訴記者:“這次是在‘北京中軸線’申遺成功的當天表演,心情特別激動,希望將來能向更多的人講述中軸線的故事。”

鐘鼓樓向南步行約10分鐘,就會看到建於元代的萬寧橋。在這裡,來自山西的王女士一家得知“北京中軸線”申遺成功的消息説:“‘北京歡迎你’真不是只説説,將來會有越來越豐富的內容。”

據國家文物局文物古跡司(世界文化遺産司)司長鄧超介紹,未來將圍繞北京中軸線的保護、闡釋、開放三個層面開展工作,“申遺成功不是結束,而是新的開始”。

中國傳統都城中軸線發展至成熟階段的傑出範例

提到北京中軸線,不得不提《周禮·考工記》。

《周禮·考工記》成書于春秋戰國時期,書中記錄了周代以來的手工業製造和營建制度,共有30個類別,“匠人”是其中的一個類別。其中,“匠人建國”“匠人營國”篇是關於城市建設和規劃的制度,是指導中國古代城市規劃的主要理論。根據《周禮·考工記》,理想的國都平面應呈方形,宮城居中,朝堂位於南側,市肆和居民區位於北側,東側設太廟,西側設太社。這一范式反映出中國傳統觀念裏的“擇中”思想,以及傳統哲學所強調的禮儀觀念,對中國歷代都城規劃産生了深遠影響。

清華大學國家遺産中心主任、北京中軸線申遺保護文本團隊負責人呂舟介紹,“北京中軸線”的選址、格局、城市形態和設計體現了《周禮·考工記》所記載的理想都城範式,展現了中國古代王朝制度和城市規劃傳統,見證了北京城市的發展演變。

呂舟表示,“北京中軸線”以其宏大的規模、均衡的規劃格局和組織有序的城市景觀,成為中國傳統都城中軸線發展至成熟階段的傑出範例,也是中國現存最為完整的傳統都城中軸線建築群。

據介紹,“北京中軸線”以南北向居中道路為骨架,聯繫起宮殿、苑囿、壇廟、市肆,形成了左右均衡對稱的建築群。其中,天安門、端門及故宮,鐘鼓樓及周邊商業街市,共同構成了“面朝後市”的空間格局;太廟和社稷壇,遵循了“左祖右社”的禮儀規範;其上道路的走向、尺度,建築的大小、高度、色彩、裝飾等均體現了《周禮·考工記》所強調的禮儀與秩序。

建築學家梁思成在《北京——都市計劃中的無比傑作》中曾這樣描述:“一根長達八公里,全世界最長,也是最偉大的南北中軸線穿過了全城。北京獨有的壯美秩序就由這條中軸的建立而産生。前後起伏左右對稱的體形或空間的分配都是以這中軸為依據的。”

感受“北京中軸線”壯美的景觀秩序

根據《保護世界文化和自然遺産公約》第1條,“北京中軸線”屬於文化遺産中“建築群”類型,共包含15處遺産構成要素,由古代皇家宮苑建築、古代皇家祭祀建築、古代城市管理設施、國家禮儀和公共建築、居中道路遺存五大類遺存共同組成,形成了前後起伏、左右均衡對稱的景觀韻律與壯美秩序。

其中,古代皇家宮苑建築是展現中國古代都城選址規劃、皇家禮儀傳統與建築建造技藝的明清皇家宮城與禦苑。古代皇家祭祀建築是展現北京中軸線對稱規劃格局並承載了中國古代皇家祭祀禮儀的明清皇家壇廟建築。古代城市管理設施包括了承擔明清城市計時報時功能的管理設施和構成北京城廓格局的城門建築。國家禮儀和公共建築是延續了國家禮儀傳統,並展現公眾化進程、見證了歷史重大事件的建築群。居中道路遺存是自元代始建並沿用至今的道路遺存與交通設施。

聯合國教科文組織世界遺産委員會認可“北京中軸線”的完整性、真實性和保護管理狀況,及其作為社會和政治中心對中國社會發揮持續的作用,認為“北京中軸線”代表了世界城市歷史中的一種特有類型,其所體現的中國傳統都城規劃理論和“中”“和”哲學思想,為世界城市規劃史作出了重要貢獻。

鐘鼓樓坐落于北京中軸線北端,高聳于傳統街區之中。鼓樓、鐘樓南北縱置,兩座建築之間由一長方形廣場連接。從臺階登上鼓樓,在二樓遠眺,可見一條縱貫南北的中軸線。明清時期,鐘鼓樓承擔著城市計時與報時功能,為重要的城市管理設施,見證了中國古代鐘、鼓報時的傳統生活方式。

跟隨景山公園基建科科長都艷輝走上景山,從綺望樓到萬春亭,視野越來越開闊。“萬春亭是北京中軸線的制高點,是俯瞰北京中軸線、感受中軸線秩序非常好的眺望點。”都艷輝説。在這裡,我們可以清晰看到北京中軸線壯美的景觀秩序和嚴整的規劃佈局。

考古揭示出更多歷史場景和歷史細節

橋上有車正在通過,橋下有小朋友在觀察鎮水獸……萬寧橋是北京中軸線上最為古老的橋梁,其位置及承擔的交通功能歷經7個多世紀始終未變,為元代以來北京中軸線的疊壓關係提供了重要的物質實證。

由橋邊標識可知,該橋由橋體、鎮水獸、澄清上閘遺存等構成。橋體為單拱石橋,橋面兩側各設16根望柱,橋體兩側設石砌駁岸,駁岸上設鎮水獸。站在橋上,似乎可想像曾經的場景。如今,現代交通工具依舊在古橋上行駛,周圍旅遊、餐飲等各業俱興。

“竟然已經有700多年了,真了不起!”來自河北的小荷看著立在橋邊的標識説。

北京市城市道路養護管理中心的段文志負責北京市的市管城市道路橋梁養護管理工作,參加了2020年至2023年萬寧橋的保護修繕工作。“為探查橋梁的基本情況,我們採用了三維鐳射掃描技術,對全橋的每一個細節進行精準記錄,對橋面斜鋪石進行逐塊編號登記,為修繕方案編制、日常養護管理做好基礎工作。同時,對橋梁的荷載能力、受交通震動的影響,均開展了相應的試驗,通過分級載入,避免因檢測對橋體造成損傷。”段文志説。

在北京中軸線上,還有一座單體最大的橋梁,那就是正陽橋。正陽橋遺址位於東城區正陽門箭樓南側,前門步行街北端,是正陽門前護城河上架設的橋梁遺址。“正陽橋也是內城九門外橋梁中規制最高、規模最大的。”北京市考古研究院副研究館員張利芳説。

在正陽橋遺址現場,距地表挺深的地方,一個頭似獅、身似虎的鎮水獸體量頗大。“鎮水獸作為正陽橋的附屬遺存,其有如此體量,也與正陽橋的規制相呼應。”張利芳説,“它的位置一直沒有被擾動,為我們復原正陽橋的空間位置提供了精準的坐標。”

張利芳介紹,此次考古發掘實證了歷史上正陽橋的存在,確定了正陽橋的精確位置、材質及尺寸,為後續正陽橋的復原提供了依據。“對申遺來説,考古可以揭示出更多的歷史場景、歷史細節,增強了文化遺産的完整性、真實性。”



【責任編輯:】
(原標題:“北京中軸線”:秩序之美 文化之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