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要聞

築起綠色長廊 守護一江清水

滔滔黃河向東衝出松壩峽,流入到蒼松翠柏的坎布拉國家森林公園後變得溫婉沉靜,滋養著兩岸大地,在黃南藏族自治州尖扎縣境內留下了一條90余公里的“綠色長廊”。

沿著黃河眺望,十年間,濃郁的綠意從沿黃村鎮大面積向高處延伸,漸次覆蓋縱橫交錯的山梁溝壑,將曾經的一處處荒山禿嶺裝扮得青翠蔥蘢、生機盎然。

6月初,記者走進尖扎縣南山、坎布拉鎮以及康楊鎮,探訪人們齊心協力守護綠水青山,守護一江清水向東流的生動實踐。

誓將荒山變綠洲

時值盛夏,尖扎縣南山綠染遍野。眼看著天氣一天天變得炎熱起來,南山林場各個管護站開始輪流引水澆灌各自區域內的林木。在南山大門口管護站,護林員吉合太和才讓東周剛剛結束入夏以來的第一輪澆灌工作,轉入日常巡護。

“這個季節的南山滿眼綠意,是我們巡護壓力最小的時候。”吉合太介紹,管護站每一個護林員負責著大約270公頃的管護區域,每年秋季到來年夏季七八個月的防火期,是他們最勞心費力的日子,夏季的澆灌雖然辛苦,心裏卻是舒暢愉快的。

吉合太記得,南山開展大規模綠化,是從2014年開始。從起初參與植樹到如今日日與林區的樹木為伴,時間已經過去了10年,一棵棵樹苗已經長成了枝葉繁茂的大樹,將整個南山化為一片綠洲。

“很早以前,南山就開始種樹了,但是不見什麼成效,那時候附近的村民為了放牧,不認為把這座山變成樹林是一件好事兒。”生長在南山腳下勒尖村的尖措老人見證和親歷了這裡由荒山變為綠洲的全部過程。他年輕時,每年春季有很多幹部職工在南山分區栽植樹苗,但由於乾旱缺水,到來年春天,山上還是死氣沉沉。

大概是在2013年,作為村黨支部書記的尖措響應縣委縣政府號召,挨家挨戶動員村民全力支援南山造林綠化工作,幾輪入戶下來,最終説服了大家,不僅讓出了地塊,並參與造林綠化的行列。

離南山大門口管護站不遠處,佇立著一塊石碑,表面有些斑駁,上面的紅色碑文深刻表達了尖扎人把荒山化綠洲的渴望:縣城有山,其曰南山……其麓鄰水,其上不毛,風起易塵,雨起易災;濯濯其表,何日為青……

2014年,尖扎縣委縣政府汲取教訓,總結經驗,定制“整合資金,鋪管築池,水路先行”的全新策略,整合水利、交通以及林草等各方資金,舉全縣之力,向年年栽樹不見樹的南山發起“總攻”。

自此,一場以黨員幹部職工為表率,全民齊參與的義務植樹活動成為每年春天尖扎縣最美麗的風景,尤其到2016年,南山造林綠化初見成效,童山見綠,荒坡著衣,人們對造林綠化信心倍增,士氣高漲。

十年樹木。如今,南山已然林蔭濃郁。站在南山林場極目四望,鋪天蓋地的綠色帶給人們強烈的視覺震撼,環顧四週,滿山坡的油松、山杏、丁香、青楊以及榆葉梅將整座山粧點得生機盎然。

有了南山綠化的成就,尖扎縣造林綠化的腳步愈加輕盈。10年來,從南山到洋江、滿崗、仁才、坎加……28萬畝(約18667公頃)荒山禿嶺,在全民參與的“植綠運動”中被逐一改造成了一條條綠色的脊梁。

為有源頭活水來

6月5日,在連日陰雨後,尖扎縣迎來了難得的好天氣。位於坎布拉景區南側山腰被村民稱為唐加拉卡的一片平地上,俄家村黨支部書記項秀帶著村民搭建起一頂頂白色的藏式帳篷。

項秀小時候,村裏老人常説,橫亙在俄家村後的卡日山像一位端坐的老人,唐加拉卡就坐落在他的臂膀上,是一塊寶地,不能隨意挖土動石。

但幾十年來,唐加拉卡的村民似乎對這塊“寶地”並不是十分在意,尤其是這十多年裏,這裡的土地並沒有村民去耕種。

直到2023年,尖扎縣坎布拉鎮俄加小流域水土保持綜合治理項目啟動,這片無人問津的土地才被大家重視起來。

今天,項目全部完工,這片曾經的荒地搖身一變,成為一處綠油油的樹林,林子裏,蘋果、梨、山杏、櫻桃樹苗整齊排開,高昂著頭,盡情吸吮著溫暖的陽光,沿樹林邊緣的一圈,被榆葉梅和暴馬丁香等花灌木層層包圍。

今年春季,唐加拉卡變成了一片花海,村民熟悉的這片荒地,以他們從不曾想像的模樣,讓人眼前一亮,賞心悅目。在緊接著召開的村民大會上,大家對於利用唐加拉卡發展村集體産業的議題紛紛點頭贊同。

“項目落地後,唐加拉卡實實在在變成了我們的寶地,我們計劃利用村集體經濟壯大扶持資金把這裡打造成旅遊接待點。”唐加拉卡緊鄰坎布拉景區,站在這裡,景區獨特的丹山碧水一覽無余,腳下的坎布拉體育特色小鎮以及碧綠的黃河水也觸目可及。有了這突出的區位優勢,項秀對於這處村集體旅遊接待點的發展信心滿滿。

黃河在尖扎縣境內流經90多公里,作為沿黃地區,小流域治理對於守護一江清水向東流顯得至關重要。

由此,一項項小流域水土保持綜合治理項目被尖扎縣委縣政府提上日程並紮實推進。至今,俄加、石乃亥、加讓溝的小流域治理項目已經完成建設,位於夏藏灘的項目也已完成大半。

“通過混凝土谷坊、林草和封禁的措施進行治理,蓄水保土能力就能增強,這樣就可以有效防止産生新的水土流失。”尖扎縣水土保持站站長角加才讓介紹,俄加小流域治理項目的實施,能讓每年可攔蓄徑流總量達到23.5萬立方米,攔蓄泥沙總量達到約4.7萬噸,不僅能防治水土流失,還能依託項目改造人居環境面貌,拓展産業發展,提高村民收入。

守護清水向東流

黃河水靜靜流淌、水鳥成群盡情嬉戲,遊人徜徉在河畔林蔭道……這是尖扎縣康楊鎮夏日裏的日常景象。

“天下黃河尖扎秀”。尖扎的黃河不僅僅有著沉靜、溫婉的“性情”,也有著翡翠般綠色的身姿。作為沿黃地區,尖扎縣守護一江清水向東流的行動從上到下處處可見。

6月5日下午,康楊鎮沙力木村黨支部書記馬二布都沿著安中溝,來到1公里外的澇池旁,將製作好的警示牌固定在四週。作為村級河湖長,不管是雨天還是晴天,沿河巡護是他每天必須完成的功課。

“晴天防溺水,雨天防汛。像今天這樣的天氣,我巡護的主要內容就是防止溺水事件發生,保護村民的生命安全。”馬二布都説。

2023年,尖扎縣發佈總河湖長令,部署遙感圖斑核查、河湖“清四亂”、河道非法採砂、智慧河湖建設工作,推進治水、護河、綠岸舉措,同時完善河湖長制考核辦法及細則,形成了各級河湖長帶頭履行職責,協調解決水資源保護、水環境治理、岸線管理保護的長效機制,顯著提升了河道兩岸環境。

以康揚鎮為例,全鎮轄區有黃河、安中河、格曲河等3條主要河流。為了更加有序有效落實河湖長制,康楊鎮設置以鎮黨委書記任總河長,鎮長、武裝部長、副鎮長任副河長的4級河湖長,同時在三條河流流經的行政村設置13名村級河長。

“我們主要負責的就是安中溝,村裏的生活污水管網建設落地後,溝裏的水變化很大,這樣我們就可以更大程度地確保黃河清水向東流。”馬二布都説。

在康楊鎮農村污水處理廠,生活污水經過多級處理後,變得清澈,並在達標後進行二次利用。

黃河流經尖扎縣境內,沿黃幹流人數近4.8萬人,佔全縣總人口數的83%,範圍廣、人數多,沿黃幹流是尖扎縣農村生活污水治理的重點區域。以往,生活污水收集管網等基礎設施不健全等問題一度成為推進黃河流域生態環境高水準保護和高品質發展的突出短板,必須要補短板、強弱項。

通過生態恢復治理,農村污水無害化處理,河流生態緩衝帶建設等工程措施,如今,尖扎縣實現了河岸生態恢復,治理提升科研生態建設污染力體的三方統籌,確保了生態良好,水質穩定,村莊潔凈,一江清水向東流。記者 公保安加

來源:青海日報  責任編輯:鄒鈺坤

(原標題:築起綠色長廊 守護一江清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