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絲路文明

新時代中國調研行·長城篇丨馬背文物(長城)保護隊:策馬揚鞭守護長城

連日來,內蒙古錫林郭勒草原下了幾場大雪,銀裝素裹,寒氣逼人。“95後”馬背文物(長城)保護隊隊員寶力嘎戴上一頂氈帽,穿著厚實大衣,走出家門。今天他要到金代長城——金界壕沿線巡查。

寶力嘎是內蒙古自治區錫林郭勒盟正藍旗牧民,2018年加入了正藍旗馬背文物(長城)保護隊。多年來,寶力嘎和160多名在錫林郭勒盟各地的隊友一起,騎馬飛馳在長城邊,守護著長城。

寶力嘎説:“正藍旗地廣人稀,零散地分佈著金界壕等重要的金代長城遺址,雖然是一段段的‘土墻’,但它承載著一部部厚重的歷史。”

內蒙古長城資源豐富,境內分佈有秦、漢等多個朝代的長城,總長度7570公里,佔全國長城的三分之一。其中,人跡罕至的金界壕(金代長城)曾多次遭遇破壞。

為了保護金界壕及野外文物,2011年錫林郭勒盟組建一支以政府文物保護管理部門為指導、農牧民自願參與的具有草原特色的馬背文物(長城)保護隊。

錫林郭勒盟阿巴嘎旗牧民特木爾巴圖在2014年成為馬背文物(長城)保護隊的一員,他説:“從小就知道金界壕是金代長城,在放牧之餘到金界壕遺址巡邏一圈,看看歷史文物,感受厚重的文化,即便沒有酬勞,我也滿口答應下來。”

然而,長城巡查和管護工作並沒有特木爾巴圖想像得那麼簡單。

特木爾巴圖每個月初都要到長城巡查一圈,他説:“我家牧場離金界壕文物保護區有70多公里,一早,我先開上汽車拉著馬到遺址附近,把車停下後,把馬卸下,再騎開工進入保護區內巡查。”

特木爾巴圖需要巡查的範圍近30公里,巡查一次,天氣好的情況下也要3個多小時。“夏天的時候,草原風景很美,但漫長的冬天就難熬了,零下三十多攝氏度的天氣,有時候汽車都要‘罷工’。”特木爾巴圖説。

今年四月初的一次長城巡查中,草原突降大雪,茫茫草原被大雪覆蓋。由於積雪多,汽車無法前行,特木爾巴圖只能騎開工在呼嘯的風雪中前行。

“冷風和雪花打在臉上很疼,拉著韁繩的手也凍得失去了知覺,但還是把金界壕巡邏了一圈,就怕有人趁著下雪天破壞長城。”特木爾巴圖説,近年來,人為對長城及文物的偷盜、破壞行為減少了很多,群眾保護文物的意識越來越強了。

在巡邏中,馬背文物(長城)保護隊隊員有時會碰見受傷的狐狸、兔子、狍子等野生動物,遇到這些情況時,他們還會做起臨時“救助員”。

12年來,馬背文物(長城)保護隊隊員的足跡遍佈了整個草原,他們一直活躍在文物保護的第一線,成為保護當地長城的重要力量。

錫林郭勒盟文體旅遊廣電局文物科副科長包嘉寧介紹,這支馬背文物(長城)保護隊不僅制止了工程施工、個人取土等對金界壕及其他文物的破壞行為,也為破獲部分文物犯罪案件提供了有效線索,已成為當地長城和文物保護的“利器”。

“保護長城很辛苦,有時也有危險,但隊員們從未退縮。大家都覺得保護長城非常有意義,已把巡查長城當成了生活中的重要組成部分。”寶力嘎説。新華社記者哈麗娜

來源:新華網  責任編輯:石進玉

(原標題:新時代中國調研行·長城篇丨馬背文物(長城)保護隊:策馬揚鞭守護長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