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文化

湖南:“科技之光”讓文博更有“力量”

VR、AR、MR等沉浸式逛展;三維漫遊博物館;電子互動藝術裝置;全息投影呈現……近年來,為了讓文物“活”“火”起來,國內各大博物館紛紛使出渾身解數,加速擁抱雲計算、5G通訊、區塊鏈等技術,向數字化轉型邁進。在科技的“加持”下,湖南省的不少博物館憑藉強大的技術、創意和美學實踐,頻頻“出圈”。插上數字化“翅膀”的博物館,正在為公眾構建更廣闊、更有力量的文化空間。

“完美融合”傳統與現代

疫情常態化防控以來,不少博物館加快探索數字化技術的常態化運用,通過線上數字傳播渠道,解決線下實體展覽“限流”之困,讓觀眾在家也能“感受博物館的力量”。

打開長沙博物館的官方網站,一項名為“虛擬漫遊”的服務引人注目。觀眾只需線上上輕點滑鼠,即可身臨其境地“逛展”。伴隨著悠揚的古琴聲,一件件藏品躍上螢幕,只要擁有一台手機或者電腦,觀眾就能隨時隨地欣賞到藏品的詳細介紹和超高清大圖。長沙博物館還提供“全景漫遊”,實現點到哪就能走到哪,走到哪就能看到哪。

不單是長沙博物館,在不少博物館的線上展廳裏,觀眾不僅能全景式地走進博物館,還能多角度、多形式、多感官地了解藏品資訊。過去,人們趴在櫥窗前都不一定能看得清楚的展品細節,現在動動滑鼠就能輕鬆“解決”。此外,一些線上系統還會提供關聯展品乃至相關學術論文,進一步豐富觀眾觀展的體驗。

長沙博物館資訊中心工作人員簡蕩説,將展廳和藏品直接搬到線上,不僅拉近了博物館和觀眾的距離,更讓博物館內的藏品得以長久保存和傳頌。有博物館愛好者表示,一些臨設展、巡展只會在固定時間展出,觀眾常常參觀完一次還意猶未盡,而線上展覽則為人們提供了反覆欣賞的機會,讓展品故事得到更廣泛傳播。

藏品和文物故事“活”起來

博物館線上下的數字化創新,更是讓藏品和文物故事“活”了起來,為公眾呈現真實、準確、直觀、生動的館藏曆史文化。

在位於長沙的隆平水稻博物館,內設有一個名為“水稻科技廳”的展廳。該展廳空間以“愛麗絲夢遊仙境”為設計構思,能為觀眾提供一種獨特視角,引導觀眾尤其是低齡孩童觀眾,在互動體驗中了解水稻的一生。廳內,環幕影院、全息投影、CG特效等近百個多媒體設備,打造了一場科技盛宴,讓博物館好看又好玩。

對技術的應用,可以幫助深入挖掘展品的文化內涵。今年7月28日,湖南博物院舉辦的“聽·見湖湘——湖南音樂文物與故事展”正式對公眾展出。

該展覽發揮3D列印、紗幕投影、混合現實等多項數字技術特徵,結合展覽主題,以音樂考古學、古代音律學、現代聲律學等學科為支撐,通過對73件音樂文物進行採音、測音,並請專業人員演奏、編曲、合成等,讓現代觀眾有機會聆聽數千年前音樂文物的原聲,生動喚醒沉睡千年的音樂文物,讓往日不可觸摸、不可移動的文物“活”起來。

聽·見湖湘展覽策展人、湖南博物院黨委副書記陳敘良介紹,為了讓觀眾可以充分體會到湖湘深厚的音樂文化底蘊,從而提高展示內容的深度,展覽還充分利用多模態文物知識圖譜、多感知通道混合現實等技術推出多個數字展項和文物知識圖譜導覽微信小程式。

“作為國家文物局數字展示重點研究基地,我館在數字展示教育方面做了大量深入的應用實踐。除了在基本陳列中推出沉浸式、交互性的數字展示項目,還從2018年起先後推出MR、VR數字體驗館等一系列多媒體交互項目,受到觀眾的廣泛好評。”湖南博物院院長段曉明説。

博物館越來越“智慧”

科技不僅讓展品以更活潑的面貌得以呈現,也讓觀眾的觀展體驗因公共服務品質的提升而不斷改善。

以長沙博物館的智慧導覽為例:觀眾將“智慧筆”帶入展廳,在輕微震動提示後,將筆舉到耳邊即可收聽對文物的語音講解。將“智慧筆”對準觸摸屏的NFC標簽時,觀眾還可以查看自己的參觀軌跡、地圖導覽等資訊,並對感興趣的文物一鍵收藏、分享。這不僅解決了文博場所講解員數量不足的問題,還提升了觀眾的獲得感。

今年3月26日,中國60位館長、學者聯名發佈《關於博物館積極參與建構元宇宙的倡議》,呼籲博物館應與時俱進把握新機遇迎接新挑戰,積極主動參與建構元宇宙。

回望來路,資訊化、數字化、智慧化、元宇宙建設……段曉明認為,如今,中國博物館發生了天翻地覆的變化。這些變化,不僅僅是觀眾見得到、摸得著的展廳陳設和“黑科技”面貌,還包括藏品管理、文物保護修復、觀眾管理和服務、開放教育、資訊共用等多方面的進步。

約不到票、黃牛佔票?技術手段能幫助博物館有效打擊非正常佔票、刷票的惡意行為;文物展品面前人流如織,何時才是最佳觀賞時間?不用著急,實時人流監控系統,讓觀眾能隨時看到展廳人流資訊,隨意調整逛展安排;還有些遊客擔心對博物館展廳佈置不熟悉,容易迷失在展館內,而“掌上博物館”搭載的展廳地圖功能,也能幫助觀眾合理規劃參展路線、不錯過心愛的藏品。

“我們努力實現集‘智慧管理、智慧保護、智慧服務、智慧運營’四位一體的博物館新平臺,力爭實現‘人與物’的多維度智慧交互。”長沙博物館資訊中心一名工作人員表示,在智慧博物館,作為“物”的藏品,要實現與人、活動、數據在技術層面的互動,以實現博物館在服務、管理、展示、保護、體驗方面的升級。

有業內人士表示,新時代的博物館建設對藏品保護和資訊採集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以元宇宙建設為例,藏品資訊不應局限于真實影像材料,還需要有更多關聯知識的提供、場景化的運用,才能更精準地還原歷史。

當下,為了實現智慧化建設,很多博物館正在積極做出探索,但仍任重道遠。未來,各大博物館仍需在推進文物藏品數字化的同時,實現數據資源的深度加工利用,從而真正讓科技賦能文化、文化滋養科技。

來源:經濟參考報  責任編輯:石進玉

(原標題:湖南:“科技之光”讓文博更有“力量”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