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文化

河南:開啟博物館“新表達”

受疫情影響,博物館線下業務遇冷。河南各大博物館嘗試走上“雲端”,從直播“雲”遊到線上互動産品,豐富的數字化服務受到觀眾喜愛。受訪業內人士表示,數字化在讓文物跨越時空的同時,也通過兼顧文化創意與技術創新的實踐,帶領文化産業思考生産什麼樣的文化産品以及怎樣生産。

雲遊、雲觀展:由“嘗鮮”到“常鮮”

這個“十一”假期,鄭州市民吳曉麗未到洛陽,憑一部手機遊玩了洛陽博物館,還跟隨“地圖”導覽,細細品味了“天下無雙品 人間第一花——故宮博物院藏牡丹題材文物特展”。

不只是洛陽博物館,搜索並關注“東方博物館之都”微信公眾號,點擊“雲展覽”“聽講解”“看直播”等,遊客還可線上體驗二里頭夏都遺址博物館、洛陽民俗博物館等洛陽市102家博物館數字化內容,包括線上展覽40余個、語音講解1400余條、視頻(直播)內容60余條。

指尖一點便可選中或轉動文物、拖拽場景,近距離體驗各種奇珍異寶和博物館全景……“雲”遊博物館、“屏”上覽古今成為假期新常態。為更好地展示館藏資源,各大博物館仍在不斷探索。

今年7月,鄭州商都遺址博物院攜手上海復旦大學推出的《雕畫漢韻——尋找漢夢之旅》數字展上,觀眾通過數字作品“銜鑣馭馬”,不僅可以看到在漢代人們是如何養馬、馭馬,還可通過拉韁繩的方式選擇心儀的馬車、馬匹和馬具,生成專屬車馬圖,過足“騎馬癮”;打虎亭漢墓壁畫中相撲圖的記載,説明漢代已有相撲運動,數字媒體技術將相撲壯士形象立體化、相撲場景活化再現,使觀眾切身感受相撲活動的氛圍。

鄭州商都遺址博物院負責人馬玉鵬表示,特展通過對部分精品漢代墓葬進行數字化展示,提取漢代壁畫、畫像石內元素進行複製展示或是多樣化再創作,為不可移動文物的數字化保存、傳承以及相關成果轉化利用探索出了一條可行路徑。

裸眼3D、AI演算法:千年文物“活”起來

身處展館C位,一尊獸面紋方鼎緩緩升起,站定亮相後,扭轉起“75公斤重的身軀”,進幾步,退兩下,展示著鐫刻于身上3000多年的紋路。隨著鼎內翻轉至觀眾眼前,一個側旋不小心暴露了“鼎足是空心”的小秘密。

日前在河南鄭州舉辦的第九屆“中國博物館及相關産品與技術博覽會”上,鄭州博物館館藏文物獸面紋方鼎以全新方式震撼世人。

“裸眼3D技術的發展,為文物活化利用提供了更多可能。”鄭州博物館管理中心主任楊建軍介紹,利用人雙眼視差的特性,觀眾不需借助外設輔助設備,觀看3D屏就可感受獸面紋方鼎逼真的立體形象,而且還可以看到更多細節。

越來越多的千年文物被賦予新生。據了解,河南博物院、鄭州博物館等多家博物館正在通過三維掃描、高清圖片拍攝、文物360度環視圖片拍攝等數字化技術,構建文化遺産核心基礎資源庫。

今年春節期間,河南博物院借助數字化技術,攜3000歲的玉虎“開口”拜年。視頻中西周時期的玉虎形跽坐人像紋飾清晰,十分逼真。攝像師蘇一飛表示,這是通過相機高清照片採集,經電腦圖形圖像處理以及AI計算,全自動生成的三維模型。

“為原汁原味地保留玉器光澤,拍攝團隊從六個角度拍攝高清照片600張,使用了12支燈調整光線。”蘇一飛介紹,模型導入三維製作軟體後,用變形器調整其姿態,控制頭部讓它張張嘴、動動耳、搖搖頭,最後做出關鍵幀,調整動畫速度曲線使口型與腳本內容一致,小玉虎就會“開口”講話了。

立體文創:延伸歷史文化內涵

河南省人民政府辦公廳印發的《河南省元宇宙産業發展行動計劃(2022-2025年)》指出,要發展文旅元宇宙,推動景區、博物館、文化館等深度運用擴展現實等技術,在虛擬世界中建設數字孿生體。

河南省政府發展研究中心一級主任科員鄭廣建表示,元宇宙具有虛實結合的特點和“場景型”資訊傳播等特徵,“沉浸感”和“真實感”更強,有助於加快河南省文化資源優勢轉化為産業發展優勢,延伸歷史文化內涵。

眼下,河南博物院的文創發展邁入4.0階段,即“立體文創”,並推出了“虛擬公社”,打造元宇宙雛形世界。

“‘虛擬公社’猶如河南博物院的一個平行世界,我們設置了虛擬角色,通過短片或者漫畫的形式講述世界上發生的故事。”河南博物院文創辦主任宋華説,目前虛擬角色被設定為應聘“文物保育員”,通過它們與文物互動,呈現文物的豐富內涵。

數字化進程中,如何讓文化産業更有趣?在宋華看來,要緊抓社交屬性。數字文創不僅自帶藝術價值,上線後還具備社交屬性,在傳播傳統文化的同時,讓年輕人擁有對傳統文化的認同感和歸屬感。

受訪業內人士指出,新發展趨勢促使文化産業構想生産什麼樣的文化産品、怎樣生産,以及如何商業化等,這一過程需要健康的發展環境,也將培育出更多新業態。也有專家表示,應始終將藏品保護研究擺在首位。藏品研究深入透徹、元宇宙核心技術成熟,才能為虛擬世界提供足夠的內容骨架與技術支撐,帶給人們更多驚喜。

來源:經濟參考報  責任編輯:石進玉

(原標題:河南:開啟博物館“新表達”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