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文化

大遺址保護的“陜西實踐”

9月28日,陜西省人民政府批准公佈《周原遺址保護總體規劃(2021—2035年)》,這是繼《蘆山峁遺址保護規劃》《秦咸陽城遺址保護總體規劃》之後,近期陜西省第三個有關大遺址保護規劃的實施,為大遺址保護展示利用“保駕護航”。回眸陜西省這些年對大遺址保護工作的“陜西實踐”可圈可點。通過不斷實踐,探索出了大遺址惠及當代生活的“陜西模式”。

以“規劃”促進“互贏”

《周原遺址保護總體規劃》明確了從2021年至2035年的15年間,周原遺址保護的原則、目標和策略,為寶雞市依法保護周原遺址提供了根本遵循和具體指導;《蘆山峁遺址保護規劃》提出對周邊環境進行生態整治,展示規劃主要有宮殿展示區、聚落展示區和綜合服務區,啟動遺址公園建設;《秦咸陽城遺址保護總體規劃》將納入西安市及西鹹新區國土空間規劃,結合渭北西漢帝陵群,打造秦漢文化綜合展示帶,推動彰顯華夏文明的重要承載地建設,促進遺産保護與經濟發展實現互促互贏。

不管是今年公佈的3個大遺址保護規劃,還是前些年西安城墻、阿房宮、龍崗寺、乾陵、漢長安城、石峁等遺址的保護規劃,都是以“保護第一、加強管理、挖掘價值、有效利用、讓文物活起來”的文物工作方針為指導,突出遺址的真實性和完整性,挖掘遺址的文化內涵,做好優秀傳統文化傳承,進一步堅定文化自信。

而在2005年頒布實施的《陜西省秦始皇陵保護條例》,是地方性文物保護法規,也是陜西省關於世界文化遺産保護的專項法規,這為秦始皇陵的保護利用提供了法律依據,具有劃時代的意義。2021年修訂的《陜西省秦始皇陵保護條例》,包括對文物本體和自然風貌、生態和地理環境統一保護,囊括了封土及地宮,內城、外城及相關遺址,陪葬坑以及陵園附屬設施等,面積擴大了十余倍,這對我國大遺址保護來説可謂是有益的嘗試,也為陜西省其他帝王陵的保護提供了借鑒作用。

2012年以來,先後投入資金8.2億元,實施了秦始皇陵、漢長安城、大明宮等大遺址的保護工程80余項,使大遺址得到了有效保護。陜西省委、省政府先後兩次(2014、2017年)向中央報告這一做法的創新成效,得到肯定。

依託大遺址的保護規劃,秦始皇陵、漢陽陵、大明宮等遺址公園的保護利用成果已經反哺市民。在陜西省2022年文物工作的重點安排中提到:在提升大遺址保護利用水準方面,陜西將全面提升秦始皇陵、漢陽陵等國家考古遺址公園保護管理水準,積極實施秦雍城遺址、漢長安城遺址等保護展示工程,打造國家一流大遺址保護利用示範樣板。推進王石凹煤礦工業遺産、北首嶺遺址、良周遺址等省級文化遺址公園建設。開展第二批國家文物保護利用示範區創建和第四批國家考古遺址公園申報工作。

把“廢墟”變成公園

“地下氣象萬千,地上綠意蔥蘢”,用這句話形容陜西省在大遺址保護方面做出的成果再合適不過。曾經的漢長安城遺址,村莊建在遺址之上,現在確定的保護範圍為75.02平方千米,除裸露地面的城墻和建築遺址外,80%以上為地下遺存,已建成開放的漢長安城未央宮國家考古遺址公園一期區域,遺址區和綠化景區相得益彰,是繁華都市中可尋的一處放鬆之地。

目前,陜西已建成基於考古成果的博物館及遺址公園100余家,創新建設了首批25處“省級文化遺址公園”;建成漢陽陵、大明宮、漢長安城、秦兵馬俑國家考古遺址公園4個、立項8個,總數居全國第一。

在保護文物遺跡之外,遺址公園也肩負著城市公園的功能,大明宮國家遺址公園寬闊的場地、專用的跑道、多樣的體育設施,是理想的休憩之地。除了休閒,不少遺址公園設置了專業展覽、舉辦考古研學和有趣的活動,既能“漲姿勢”,又可拍照“打卡”。

在今年的陜西文物工作重點中,著重提出將實施秦始皇陵、漢長安城未央宮、漢陽陵和唐大明宮等遺址保護展示和環境整治提升工程,組織實施公園年度運作監測評估,實現監測常態化管理;加強龍崗寺、石峁、秦咸陽城、統萬城、乾陵、阿房宮、周原、杜陵等遺址保護利用設施和基礎設施建設,提升陜西大遺址保護展示利用整體水準;完善省級文化遺址公園建設框架,持續開展文化遺址公園建設,力爭形成2處至3處具有示範意義的文化遺址公園試點。

將“歷史”變成“名片”

20世紀50年代的半坡遺址發掘,60年代的乾陵陪葬墓發掘,70年代的秦俑發掘,80年代的法門寺發掘,90年代的漢陽陵發掘,到21世紀以來韓城梁帶村遺址、岐山周公廟遺址、高陵楊官寨遺址、神木石峁遺址的發掘,以及漢文帝霸陵的發現等,每次重大考古發掘對陜西來説不僅僅是知名度的提升,更是興盛旅遊産業的良機。

依託匈奴族後裔赫連勃勃所建立的大夏國都城遺址,橫亙在毛烏素沙漠裏的統萬城考古遺址公園已建成開園迎客,蒼涼壯美的歷史遺跡,神秘感十足的匈奴文化吸引眾多人的眼球;依託考古發現,陜西建立了全國首座考古學科專題博物館——陜西考古博物館。該館將文物與出土背景結合,以考古的視角解讀遺址,勾勒出中國考古和陜西考古的發展脈絡,讓公眾走進考古、了解考古,共用文化遺産保護成果……從我國首座遺址博物館——西安半坡博物館1958年建立以來,陜西幾乎每十年就有一個依託重大考古發現建設的博物館出現,孕育出了半坡、秦始皇陵兵馬俑、法門寺、漢陽陵等一批蜚聲中外的大型遺址博物館,成為讓世界了解中國歷史文化的“金色名片”。

一處處大遺址的利用,一個個新地標的出現,市民走進“顏值”與“內涵”兼備的遺址區域,眼裏看到的是美景、是歷史,心裏感受到的是千百年來精神的傳承和刻在骨子裏的文化自信。本報記者 趙爭耀 通訊員 楊利娜

來源:三秦都市報  責任編輯:石進玉

(原標題:大遺址保護的“陜西實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