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産經報道

本土益生菌再擴陣容 企業搶灘上游菌種研究

近年來,隨著生物科技不斷發展以及對營養科學研究的深入,消費者的健康意識日漸提升,益生菌越來越多地出現在食品、醫藥品、保健品、化粧品甚至高科技生物技術領域,市場規模持續擴大。

歐睿國際數據顯示,2019年全球益生菌市場價值約為400億歐元(約合3000億元人民幣),中國益生菌市場平均年增速約為15%,預計今年接近千億元市場規模。但我國對益生菌的研究開發與配套政策起步較晚,在技術、專利、品牌等方面與發達國家相比仍然有不少差距,尤其是上游菌種領域。在很長一段時間裏,我國益生菌市場90%以上的菌種皆來自海外,産業長期面臨“缺芯少核”的問題。

“目前,國內益生菌採用的菌種和發酵劑幾乎被國外企業壟斷。”中國海洋大學食品科學與工程學院教授張蘭威指出,由於益生菌菌種的技術研發成本更高,大部分企業不願意浪費時間精力,多選擇從科漢森、杜邦等跨國公司進口,“而真正具有自主智慧財産權且實現産業化的益生菌鳳毛麟角,制約了益生菌産業的進一步發展。”

但這種局面正有所改變。隨著益生菌市場逐漸火熱,吸引了更多社會力量參與到益生菌的研發和生産。近日,湯臣倍健營養健康研究院聯合四川大學華西公共衛生學院等機構,開發出源自健康中國嬰兒腸道的副乾酪乳桿菌LPB27,其在免疫調節、提高腸道有益菌數量等促進作用的潛力獲業界廣泛關注。此前,澳優旗下錦旗生物申報的MP108鼠李糖乳桿菌也被國家衛生健康委批准為新食品原料。

正如乳業分析師宋亮所説,本土益生菌正在崛起,尤其是自主研發、自主培育、自主生産的益生菌,“過去我國益生菌市場90%以上的菌種來自海外,現在這一比例已經在逐步下降。”此前,澳優乳業副總裁、錦旗生物董事長兼總經理劉學聰曾判斷,“益生菌本土化是一個趨勢,也是未來的發展方向。”

益生菌原料市場本質是專利菌株的競爭。此前,國家衛健委公佈的《可用於嬰幼兒食品的菌種名單》顯示,2011年以來,已批准使用的12種益生菌菌株全部來源自國外企業。“益生菌的自主研發具有較高的技術壁壘,週期長,需要耗費大量人力和物力成本,對企業的綜合實力有較高要求。我們要走全自主智慧財産權菌株這條道路,就必須開發自己的核心技術。”湯臣倍健營養健康研究院執行院長張旭光對記者表示。

更重要的是,研究發現,飲食習慣、生活環境和代謝水準的差異,使不同地域的人群在腸道微生物組成有著明顯區別。因此,針對國人研發的“本土菌”具有重要意義。中國本土優質菌株研發的不斷突破,將為國人帶來更合適的健康選擇,也將助力中國益生菌産業長足發展。

來源:消費日報  責任編輯:石進玉

(原標題:本土益生菌再擴陣容 企業搶灘上游菌種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