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大灣區

特區四十載:披荊斬棘闖新路

8月24日,創業板註冊制首批企業在深交所上市,標誌著創業板改革並試點註冊制這一重大改革任務正式落地。在《中共中央 國務院關於支援深圳建設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先行示範區的意見》發佈一週年之際,深交所加快建設世界一流證券交易所的一系列努力,正是深圳特區對標全球領先、不斷書寫“創新傳奇”的縮影。

8月18日,珠海橫琴口岸新旅檢區域正式開通,採用“合作查驗、一次放行”的新型通關查驗模式,通關時間從原來約半小時縮短為最快5秒。這既是粵港澳大灣區基礎設施“硬聯通”和規則對接“軟聯通”的標誌性工程,也令“一國兩制”的生動實踐落地有聲。

而汕頭,不久前剛迎來一批高端化産業項目在華僑試驗區落戶。在廣東省政府印發實施《關於支援汕頭華僑經濟文化合作試驗區高品質發展的若干意見》的背景下,華僑試驗區招商引資按下“快進鍵”,為汕頭加快建設省域副中心城市、打造現代化沿海經濟帶重要發展極提供新動能。

四十年櫛風沐雨,四十載砥礪前行。40年來,以深圳為代表的經濟特區,經過先行先試、敢闖敢試,從邊陲小鎮建設成為欣欣向榮的現代化大都市,不僅為全國經濟體制改革探路,也形成了偉大的“特區精神”,積累了寶貴的“特區經驗”。從經濟特區到粵港澳大灣區,廣東一路披荊斬棘,不負新時代賦予的歷史使命。

制度引領 創時代改革風氣之先

40年來,作為對外開放的窗口,經濟特區始終充分發揮著“試驗田”作用,通過局部地區先行先試、再逐步在全國推廣複製的方式,在中國改革開放過程中起到了至關重要的引領和示範作用。

想當年,深圳在全國第一個打破平均主義“大鍋飯”工資制度、敲響土地拍賣“第一槌”,珠海興建全國首家中外合資酒店石景山酒店,汕頭在全國率先實行24小時審批答覆制度……如今,思想解放的浪潮席捲全國,深化“放管服”改革各地不斷出新,市場活力加快釋放。

憶往昔,珠海開全國重獎科技人才先河,在全國率先實現12年免費教育;汕頭建立全國唯一一個“特區顧問委員會”,汕頭大學承擔起中國高等教育改革試驗田的重任……如今,“人才是第一資源”的觀念深入人心,全國各地“搶人才”大戰不斷上演。

“經濟特區作為特殊政策的産物,它的主要功能就是在計劃經濟體制中率先完成市場經濟的實踐,並在全國範圍內推動市場經濟體系的確立。”在深圳大學中國經濟特區研究中心主任陶一桃看來,堅持市場經濟的改革方向,把人的徹底解放視為社會發展的真正源泉和原動力,建立法治政府,是經濟特區為中國社會的改革與發展提供的主要經驗。

改革不停頓,開放不止步。在新的歷史時期,廣東自貿試驗區為構建全面開放新格局提供更多“廣東經驗”。

深圳前海設立國內首家民營銀行和網際網路銀行、全國首批相互制保險機構、首家混合所有制再保險機構,珠海橫琴全國首創“物業城市模式”“智慧財産權易保護”模式……掛牌5年來,廣東自貿試驗區形成527項改革創新成果,其中38項全國首創,一批“廣東經驗”在全國全省複製推廣。

善弈者,謀大勢。以建設粵港澳大灣區這一國家戰略為標誌,廣東正憑藉改革開放試驗田的優勢,進入“二次創業”新的歷史階段。

珠海橫琴落地港澳建築企業跨境執業新政;“深港通註冊易”“深澳通註冊易”服務,讓港澳投資者足不出港、出澳即可一站式辦理深圳企業登記註冊;粵港澳大灣區將開展數字人民幣試點……

從經濟特區到粵港澳大灣區,廣東始終承擔著改革開放試驗田的角色。以制度創新為核心,廣東正攜手港澳打造世界級城市群和國際一流灣區,共同深度參與“一帶一路”建設,繼續書寫我國對外開放新篇章。

産業變革 建設現代化經濟體系

40年過去,隨著全面深化改革和持續擴大開放,三個經濟特區走出了不同的發展道路,展現出不同的産業氣質。如今的特區,不再是單純的“闖”,而是要為全國探出高品質發展的新路。

——深圳劍指高端産業,在5G、網際網路、超材料、基因測序、石墨烯太赫茲晶片、柔性顯示、無人機等“高精尖”領域走在世界前沿。

華為成為全球5G領導者,擁有麒麟、巴龍、昇騰和鯤鵬系列等四大晶片;騰訊是全球最大的網際網路公司之一,也是全球服務用戶最多的網際網路企業之一;大疆佔領消費級無人機全球70%的市場份額;貝特瑞成為全球最大的鋰離子電池負極材料供應商;雲天勵飛全球首創“雲+端”動態人像智慧解決方案,率先實現“億萬人臉,秒級定位”……

40年間,高新技術産業發展成為深圳的第一大支柱産業。2000年,深圳高新技術産品産值首次突破千億元,自主智慧財産權的高新技術産品佔比首次突破50%。此後,每年平均以“千億元級”的速度增長,至2019年,全市高新技術産業實現産值26277.98億元。

如今,深圳正謀劃建設以光子源、電子源、質子源為基礎的標誌性、稀缺性綜合粒子設施,與東莞散裂中子源裝置、大亞灣中微子實驗室等重大設施錯位佈局,形成“五子協同”,打造世界一流的大科學裝置群。

——珠海産業變革的內生動力在於“新”。早在上世紀90年代,珠海便在全國開“科技重獎”先河,厚植下創新發展的土壤。

40年間,珠海不斷統籌規劃産業鏈、創新鏈、資金鏈、政策鏈,形成了以先進製造業和現代服務業為主導的現代産業體系,逐步打造成為珠江口西岸科技創新高地。

珠海唐家灣畔,一座充滿未來感的雙體戰艦造型建築悄然點亮了輪廓燈。這是由珠海雲洲智慧科技有限公司主持建造的中國第一個無人船艇産業基地——香山海洋科技港。

這是珠海“求新”的縮影。目前,珠海全社會研發經費佔GDP比重達到2.86%,在廣東僅次於深圳。規上工業企業研發機構覆蓋率達45%,科技創新發展指數進入全國十強。如今,珠海正全力深化珠澳創新合作,加快謀劃深珠合作示範區建設,承接廣深港澳産業創新資源外溢。

——汕頭立足廣東省域副中心城市的新定位,依託傳統産業優勢,選擇了另一條産業變革道路:轉型升級。

40年間,汕頭成為全國最大的服裝紡織、化粧品、玩具禮品産業基地之一,玩具産量約佔全球的30%,內衣家居服産量約佔全國45%,化粧品産量佔全國60%以上,擁有全國最大化學試劑供應商。

一方面,傳統製造“大船”升級,迸發新的産業動能。汕頭正全力“補鏈延鏈強鏈”,把紡織服裝、工藝玩具等傳統優勢産業培育成千億元級産業集群。

另一方面,網際網路與金融為産業轉型插上“雙翼”。汕頭跨境電商綜合試驗區獲批設立,國際貿易數字化與産業數字化融合創新加速推進,形成“自主品牌+跨境電商+區港一體+全球營商網路”特色發展模式。省級5G産業園區正在規劃,中以合作試驗區建設提速,華僑試驗區將打造成為區域現代金融服務集聚區,促進産業和創新“雙升級”。

經濟特區成立40年的新起點上,深圳的“高”、珠海的“新”、汕頭的“轉”,將繼續為廣東在加快建設現代化經濟體系上走在全國前列貢獻力量。

區域協調 奠定未來發展新格局

就在今天,中共廣東省委十二屆十次全會在廣州召開,加快構建“一核一帶一區”區域發展新格局是會議主要任務之一。

40年來,以三個特區為圓心,改革創新如漣漪般擴散,已然成為推動廣東區域經濟高品質發展的驅動力。在新的區域發展佈局中,經濟特區又被寄予了新的期望。

大基建引領大發展。

一橋飛架三地,2018年10月正式通車的港珠澳大橋,不僅改變了珠海的城市發展格局,也重構了粵港澳大灣區的資源要素佈局。廣東省委黨校教授陳鴻宇指出,隨著珠海交通地位的提升、海陸空鐵綜合交通體系加快形成,更多發展要素將匯集於此,珠海珠江口西岸核心城市的地位將更加凸顯。

與此同時,另一個跨越珠江口的“超級工程”——深中通道連續迎來多個重要工程節點,離2024年中山30分鐘內直達深圳前海的目標又邁進一步。珠江西岸城市尤其是中山將更好地承接深圳的産業外溢、科技創新和製造聯動,在“深圳—東莞—惠州”已深度一體化的背景下,深圳作為中心城市的輻射作用將進一步增強。

而廣汕汕鐵路的加快建設,將在珠三角地區和潮汕地區之間搭建一條時速350公里的“黃金通道”,汕頭至廣州的時間縮短至90分鐘,有力強化粵港澳大灣區與粵東地區、東南沿海地區以及長三角地區的聯繫。

新規劃打開新空間。

涵蓋深圳、東莞、惠州、河源和汕尾的“深圳都市圈”發展規劃尚在加快編制中,但這個超4萬億GDP的超級都市圈已引發強烈關注,反映出外界對於經濟特區如何繼續發揮創新驅動作用的殷切期待。

珠海今年將推動建設珠江口西岸高端産業聚集發展區,謀劃建設深珠合作示範區。如何進一步利用好港珠澳大橋以及橫琴新區這兩張“王牌”,發揮珠江西岸聯繫港澳的樞紐優勢,是珠海開放發展的重中之重。

汕頭攜手潮州、揭陽建設汕潮揭都市圈,在增強規劃引領、加強交通互聯、統籌産業發展、深化環保合作、共促民生福祉等領域加強合作,協同推動沿海城市帶、産業集聚帶、濱海旅遊帶發展。如何進一步增強省域副中心城市的集聚輻射能力、打造現代化沿海經濟帶重要發展極,是汕頭的時代新答卷。

40年前,當中國開啟了從計劃經濟向市場經濟轉變的破冰航程時,深圳、珠海、汕頭等經濟特區應運而生。40年後,當世界正經歷百年未有之大變局、中華民族邁向偉大復興的光輝歷程時,經濟特區也必將乘風破浪,揚帆遠航!(記者 吳哲 昌道勵 陳曉

來源:南方網  責任編輯:李瑞

(原標題:特區四十載:披荊斬棘闖新路)

返回首頁
相關新聞
返回頂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