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扶貧

陜西太白縣:“慢半拍”的“高山農業”加速下山

位於秦嶺深處的太白縣,是陜西省海拔最高的縣城,平均海拔超過1000米。群山環抱下,這裡盛夏氣溫只有20多攝氏度,“高山農業”長得慢,卻賣得好。

“別地的草莓早已下架,我們數百畝的草莓剛進入收穫期。”位於拐裏村的太白縣海升現代莓類産業示範園負責人楊平輝説,園區依靠優質的生態環境,集合了多國的種植技術,250克的草莓售價可達15元至20元,且銷量一直不錯。

採摘園區,48歲的村民王寶霞和同伴採摘速度加快。她知道,這些草莓要在當天過山路、上高速,趕往200公里外的西安咸陽國際機場,搭乘淩晨航班飛往全國各地。

車輪下,200公里的下山路,見證著這個秦嶺小城發展“高山農業”的近40年曆程。

20世紀80年代起,太白縣開始發展蔬菜産業,但早先種植面積小、路難行,村民大多自給自足,頂多騎著三輪車拉到縣城賣一賣。

太白縣農技中心副主任趙志國説,因為地理環境特殊,這裡的蔬菜病蟲害少,生長週期長。儘管生長“慢半拍”,卻剛好打了“時間差”,銷售越來越旺,到2005年左右,蔬菜種植面積已發展到3萬畝。

面積越種越多,品種也日漸豐富。從只種甘藍、蘿蔔、馬鈴薯,到不斷引進種植西蘭花、荷蘭豆、生菜等,2012年左右,這裡的蔬菜種植面積已經達到10萬畝。

豐富種類,不忘做好品控。“縣上早在2008年就開始嘗試做蔬菜品質追溯,隨後又開展病蟲害綠色防控。現在田裏多見的是黃板和殺蟲燈,很多都是農民自己主動裝上的。”太白縣農業農村局局長趙志強説,發展生態農業已經逐漸成為當地人的共識。

從騎著三輪車賣,到大貨車開到村口,再到坐上飛機,太白縣“高山農業”的下山之路越走越快,也越走越遠。如今,太白縣86%的耕地種植蔬菜,85%的群眾從事蔬菜生産,73%的農民收入來自蔬菜。

當地農戶的收入也水漲船高。統計數據顯示,截至2019年底,當地農村居民年每人平均可支配收入達到11482元,同比2015年增長52%。

脫貧攻堅以來,太白縣還引進了一批適合當地種植的冰葡萄、藍莓、赤松茸等高附加值農作物。

在桃川鎮的太白超越農業有限公司生産基地,600畝藍莓正在抓緊采收。68歲的村民朱讀偉是公司雇傭的一名運輸工,採果期每月收入有2500元。相比在家門口就能“掙工資”這件事,讓他高興的還有:“我們楊下村、棗園村也種下了藍莓,合作社負責生産優果,公司負責銷售,這能給我們村民帶來更多收入。”(記者 張斌 邵瑞

來源:新華網  責任編輯:李瑞

(原標題:陜西太白縣:“慢半拍”的“高山農業”加速下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