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城市

碧水長流萬象新——探尋陜西高品質發展的生態密碼

6月24日6時許,盛夏的晨光才灑落些許,63歲的漢中市民李炳銀就背著相機早早趕到了天漢濕地公園。“秋冬時主要拍紅嘴鷗。這一陣子,大家都等著拍朱鹮。”李炳銀説,“公園裏四季不同景,越來越多的珍稀鳥類在這裡安家落戶。”

清晨的天漢濕地公園,煙荷染翠,日影浮波。棧道旁的蘆葦蕩裏,陣陣蛙鳴啾啾鳥語和成動人的“交響曲”。身處其中,很難想到,如今這片市民的幸福園,曾經卻是沙坑遍佈、垃圾肆虐的荒灘地。

2012年,漢中市啟動“一江兩岸”規劃建設,加強濕地生態系統的整體性保護和系統性修復。那片如同“城市傷疤”的荒灘迎來了重生:砂石棄料堆砌成島嶼、洼地變成雨水花園、灘地做成生態溪流……如今,天漢濕地公園已修復綠地145.6萬平方米,有自然水域6平方公里、生態島嶼219座,314種植物在此生長,30種魚類、90種鳥類在此棲息。

“節水優先、空間均衡、系統治理、兩手發力。”近年來,陜西統籌做好水災害防治、水資源節約、水生態保護修復、水環境治理,抓實抓細生態保護、防洪減災、節水控水和高品質發展等重大任務,以重大水利工程牽引水資源高效配置、合理利用,護水之源,盡水之用,興水之利,為高品質發展現代化建設提供有力的生態保障。

碧水長天萬象新。

6月20日到26日,由中宣部組織的“高品質發展調研行”主題採訪活動走進陜西,探尋陜西高品質發展的生態密碼。從漢江源到黃河畔,從鳳堰古梯田到“陜北好江南”,清流汩汩,處處涌動著三秦大地的澎湃生機。

護水之源

確保“一泓清水永續北上”

漢江是南水北調中線工程重要的水源涵養地,也是引漢濟渭工程的起源地。對漢中市而言,保護好漢江,就是保護好生命線。

夏日炎炎,位於寧強縣的漢水源國家濕地公園青山壁立,飛瀑高懸。如玉帶般的水流從山崖一瀉而下,形成一方深潭。潭水之側,“漢江源”三個摩崖大字格外顯眼。

這裡,是漢江南源玉帶河的源頭。這一灣涓流沿著峽谷奔騰而下,最終匯成了千里漢江的滔滔巨流,滋養著一江兩岸的萬千群眾。

層林掩映中,52歲的張繼榮正沿著河道巡查,不時涉水攀高,撿拾遊人遺落的垃圾。“雖然這些年遊客越來越多,但河道和山路上的垃圾明顯少了很多。”張繼榮説。

張繼榮是漢水源村的義務巡河員。作為漢水源頭的第一戶,張繼榮祖宅離“最新鮮”的漢江水只有10米。從他的爺爺張邦貴那一輩起,張家人就主動開始巡河,撿拾垃圾、清理河道。

在張家人的帶領熏陶下,周圍越來越多的群眾加入巡河的隊伍,自發參與漢水源頭的生態保護。

在保護中發展,更在發展中保護。作為漢江源頭所在地,寧強縣以生態保護與資源開發並重,實施退耕還林等水土保持治理工程,全力保障水源地生態環境。如今,漢江源頭水質達到Ⅰ類標準,列入國家保護的珍稀植物達10余種、珍稀動物達20余種,水源涵養能力顯著增強。

2023年,漢中市優良水體佔比保持在100%,水質改善幅度居全國第五、全省第一。沿途群眾不遺餘力地親水護水,肩負起“一泓清水永續北上”的政治使命和擔當。

碧水長流,青山永在。

近年來,陜西全面推行河湖長制,以保護水資源、防治水污染、改善水環境、修復水生態為主要任務,構建了責任明確、協調有序、監管嚴格、保護有力的江河湖庫管理保護機制,秦嶺陜西段生態環境優良等級面積達99.3%。

陜北地區精準實施淤地壩、攔沙工程,坡耕地水土流失綜合治理。2020年以來,黃河流域累計完成營造林1835.84萬畝,治理沙化土地389.25萬畝,黃河流域主要支流年均入黃泥沙量持續減少。陜南地區以新增國債丹江口庫區水土流失治理項目為重點,推進清潔型小流域治理,南水北調中線工程通水10年來,為京津冀豫沿線26座城市輸水近650億立方米,水源地水質穩定在Ⅱ類以上。

盡水之用

一瓢水“澆活”四塊地

6月21日,夏至。石川河富平城區段碧波盪漾,大片的荷花中,悠閒的水鳥正在嬉戲,岸邊的蘆葦裏,不時傳來陣陣蟲鳴。

“現在的石川河處處是美景,早晚在這裡散步鍛鍊,心情美得很!”62歲的魏美玲笑著説。從小在河邊長大的魏美玲,見識過石川河曾經的“無常”,也享受著石川河如今的“豐美”。

石川河是渭河一級支流,在富平縣境內流長36.4公里。富平縣水務局副局長張西強介紹,20世紀六七十年代,上游為了農業灌溉建起了水庫,讓本就是季節性河流的石川河水量驟減,加之採石挖砂、垃圾傾倒、污水排放,石川河不僅水質受到嚴重影響,還時常處於斷流狀態。

為了解決石川河“有河無水”的問題,近年來,富平縣全面謀劃實施了“造水”工程。

“首先,我們把城市污水處理廠佈局建設在石川河畔,將經過處理達標的中水注入河中,再種植菖蒲、蘆葦等適生植物,進一步凈化水質,最終實現水資源迴圈再利用。”張西強説,經過多年治理,2023年石川河長流水達到295天,自去年5月初至今未出現斷流。

一體協同的水資源節約、水生態修復、水環境治理策略,不僅讓富平城市生態得以持續改善,也為縣域經濟發展注入了新的動能。

在大唐富平熱電有限公司集中控制室,18米長的大屏動態顯示著廠區運作的數據。“我們生産環節所有的工業用水都是來自全縣兩座污水處理廠的中水。”公司總經理何昭林告訴記者,污水處理廠的中水輸送到熱電廠後,首先進入蓄水池,在深度再生水系統中進行再次處理從而達到工業用水標準,然後再進入各生産環節。

作為全縣用水大戶,在大量應用中水的同時,大唐富平熱電有限公司還通過不斷升級工藝設備,進一步提升節水效能,實現了“廢水零排放”。“熱電廠産生的廢水,通過工業廢水系統、生活污水處理系統等實現廢水全部回收再利用,最大程度減少水資源浪費。”何昭林説,2023年大唐富平熱電的再生水使用量達到68.9萬立方米。

水是戰略性經濟資源、控制性生態要素,是人類生存和經濟社會發展的基礎保障。

隨著中水開發程度和應用廣度的不斷拓展,富平縣以一瓢中水“澆活”了生態補水、工業用水、灌溉用水、城市景觀用水四塊“旱地”。

不只是富平縣,作為傳統的用水大省,陜西全方位貫徹以水定城、以水定地、以水定人、以水定産的原則,嚴格實行水資源消耗總量、強度雙控和論證、取水許可管理,充分挖掘水資源利用全過程節水潛力,持續深化水資源節約集約利用。

2023年,陜西實施合同節水管理項目6個,完成16所節水型高校創建、11個縣(區)節水型社會達標建設,通過創新推進礦坑(井)疏幹水綜合利用,實現環境保護與水資源保障“雙贏”,全省萬元GDP用水量較2020年下降12.38%。

興水之利

汩汩清流惠澤秦川

6月25日,在位於咸陽市武功縣的渭河管橋施工現場,4座水滴形的索塔高高聳立,施工人員正在緊鑼密鼓地開展鋼桁梁安裝作業。

渭河管橋是引漢濟渭二期北幹線的重要控制性工程。“渭河管橋貫通後,就能將黃池溝配水樞紐調蓄的漢江水,輸送到渭河北岸的咸陽城區、武功、興平、西鹹新區等地。”陜西水務發展集團引漢濟渭公司黨委書記田養軍告訴記者。

2023年7月16日,在歷經10餘年建設之後,陜西有史以來最大的水利工程——引漢濟渭工程一期工程先期通水,將甘甜的漢江水通過近百公里的秦嶺輸水隧洞引入關中,實現了長江和黃河穿越秦嶺的“世紀牽手”。

作為陜西水網的主骨架、國家水網的大動脈,通水一年,引漢濟渭工程惠澤三秦的作用正逐步顯現。

“特別是今年入夏以來,我們向西安日供水量突破百萬立方米,西安市民近一半的用水量都來自引漢濟渭。這不僅從根本上改變了西安供水格局,還在抗旱保供水上起到了‘壓艙石’的作用。”田養軍説,作為引漢濟渭工程的“附屬功能”,三河口水利樞紐和黃金峽水利樞紐發電量今年突破1億千瓦時,累計上網電量達3.8億千瓦時。

水利工程也是民生工程。

截至目前,引漢濟渭二期工程隧洞開挖已超51公里,完成總任務的35%;管道安裝達到80公里,完成總任務的61%。隨著後續工程的有序推進,引漢濟渭將為關中地區10多個城市、區縣持續供水,可支撐關中地區1.1萬億元國內生産總值,受益人口1411萬。

滋潤關中,解渴陜北,帶動陜南。南來的漢江水,不僅能有效壓減關中平原4億至5億立方米的地下水開採,推動山水林田湖草沙一體化保護和系統治理,改善渭河流域生態環境,還可以增加6億至7億立方米渭河進入黃河的水量。“通過水權置換,為陜北國家能源化工基地從黃河干流爭取更多取水指標,保障黃河流域高品質發展。”陜西水務發展集團引漢濟渭公司副總經理、總工程師曹雙利説。

空間均衡,系統治理。不只是引漢濟渭,在三秦大地上,一批重大水利工程不斷刷新著進度條——東莊水利樞紐大壩澆築超額完成年度目標任務;王瑤水庫擴容、蔣家窯則水庫工程開工建設,榆林黃河東線馬鎮引水工程13條隧洞貫通,黃石溝水庫大壩封頂;黃河古賢水利樞紐工程即將開工……

2023年,全省完成水利投資430.73億元,同比增長4.4%;今年前5個月,完成投資153.25億元,全省水利高品質發展邁出堅實步伐。本報記者 劉印

來源:陜西日報  責任編輯:石進玉

(原標題:碧水長流萬象新——探尋陜西高品質發展的生態密碼)